明如居士:案例分析_太上感应篇 - 护生园感应 - 放生_护生_护生园_放生仪轨_放生功德_放生护生问答_关爱生命-护国龙王寺
英文版·English Version
当前位置: > 调用不更新 > 护生园感应 >
明如居士:案例分析_太上感应篇
出处: 录入:常赞 上传时间:2015-06-06 09:31:09 点击次数:

 

 明如居士:案例分析_太上感应篇


 

     
 

 

《感应篇》中“是道则进,非道则退”的教言,让我们对善有一个皈依与信仰之心,对恶有一个远离之心。心中存有这种“断恶从善”的决心很重要,因为这个决心决定了一个人心念的善恶,也决定了此人将来的去处。

《感应篇图说》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公案:山左人邓善心,开了一个店铺,专卖粮食和酒。虽然只是一介平民,出身卑贱,但他一生忠厚正直,从来不奸诈欺人,也不自我欺骗,人们都尊他为长者,对其十分敬重。邓善心常告诫子弟们说:“我没有念过圣贤书,不知道圣贤的道理,小时候曾经看过一句格言‘不存事上行不去的心,不行心上过不去的事’,我尊奉这两句话,时时警戒自己,因此不做亏心事,没有犯下罪过。”

同村有一个姓冯的人,也开了个卖粮食和酒的店铺。他常听人讲《三国演义》,书中有曹操的一句话:“宁可我负天下人,不可天下人负我。”冯某对这句话很感兴趣,说:“处世为什么不能像曹公说的那样呢?”于是,逢人就说这两句,自以为得意。有一天,他被鬼差捉到阴曹地府,看见一座正门朝南而开的衙门,进了衙门,看到东西走廊分别挂着两个榜文,东走廊的榜文为“行善之报”,前面有邓善心的名字,并且在邓善心的名字下边注了一行小字“不存事上行不去的心,不行心上过去不去的事,子孙贵显。”西边走廊的榜文为“作恶之报”,前面列着他的名字,下注“宁可我负天下人,不可天下人负我,子孙灭绝。”过了一会儿,阎王升帐,冯忙为自己辩护说:“我和邓善心做的事情是一样的,都是卖粮酒为生,彼此只是口头说说,为什么报应悬殊两样?”阎王说:“邓善心‘不存事上行不去的心’,就是《感应篇》中说的‘是道则进’,‘不行心上过不去的事’就是‘非道则退’,他这样的圣贤好人,怎么能不子孙贵显呢?你听三国之事,想学曹操,与《感应篇》完全相反,是最可恶的人,怎么会不受恶报呢?”说完,命令鬼差带冯某还阳。后来,邓善心的儿子发家致富,冯某一生贫困无子。

这个公案告诉我们,一件事的善恶不能从表面来看,要从存心来看。存心利他善良,这件事就是善;存心自私害人,这件事就是恶。像这则公案中的邓善心与冯某人,虽然表面上都是以卖粮酒为生,但由于存心有天壤之别,因而善恶果报也有极大差异。知道这个道理,我们就要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转变存心。例如,如果怀着自己要多多挣钱的发心去工作,则工作也成了一种培养自私心的恶行,如果想着通过工作可以利益社会与他人,怀着这样的发心去上班,上班也就成了一种利他的善业。这样,虽然做着同样的工作,但由于发心的善恶不同,最后两个人得到的果报就不同。怀着“吃饱饭之后可以有力气去杀盗淫”的心去吃饭,吃饭这件事就成了恶业,怀着“吃饱饭之后可以有力气帮助他人”的心去吃饭,吃饭这件事就成了善业。如宗喀巴大师说:“心善地道亦贤善,心恶地道亦恶劣,一切依赖于自心,故应精勤修善心。”意思是说:人心地善良,则一切所作也成贤善,将来的去处也善妙;而心地邪恶,则一切所作也成邪恶,将来的果报也会痛苦,一切所作是善是恶、将来是苦是乐都依赖于自心,所以应当竭尽全力地修持善心。

通过上述公案,我们应当知道,内心有“是道则进,非道则退”的存心,或者说“弃恶从善”的决心,或者通俗地说“要发愿做一个好人”,是至关重要的事情,因为这是善恶的根本,上升善道、下堕恶道的枢纽,于此不可不精进。

关于“不履邪径”,《感应篇图说》中记载了陈秉义不履邪径的两个公案:陈秉义一生端直方正,不错走半步,不违背礼仪。他居住的地方,前面是大街,后面是寺庙。他父亲有一天和庙里僧人下棋,叫人让秉义把家中的棋盘拿来。秉义两手端着棋盘,从前门绕了一圈远路来到寺院。父亲责怪他来迟了,秉义告诉父亲他走的是大路,父亲说:“你如果从后门来,不是很近吗?为什么舍近求远呢?”秉义说:“行走不从大道而走小径,圣人不这样,走后门和走小径有什么不同?因此不敢走后门。”父亲笑着点头称赞儿子。

有一次,陈秉义和大家一起出城,碰上天下大雨,众人都急不择路,从小路往家里跑。秉义高视阔步,从大道上冒雨缓行。朋友想留他避雨,告诉他说:“事有缓急轻重,你这是迂腐之举。”他回答说:“现在,有人迷恋于娼楼妓院,丧失性命而在所不惜;酒店赌场,大家聚集在那里,倾家荡产而不悔恨;那些趋炎附势、巴结权贵之徒,一旦靠山倒了,就会累及身家性命。世人贪性不改,都因最初不在乎小事小节,后来由小错变成大错,而不能自拔。我怎不知道走小路可以快到家呢?我是想谨小防大,防微杜渐。”友人连连叹服。陈秉义后来精通经书,教授门徒,学者称秉义是“方正先生。”

通过陈秉义的这两则公案可以看出,他在不履邪径方面的功夫可谓做到了极至。舍弃大路,走小路,虽然可以节省时间与精力,但是却培养了内心不走正路的投机心;虽然淋雨,也不走小路避雨,这是在控制自己的投机取巧、贪图小利之心。

《感应篇汇编》中有两则“不履邪径”的公案是这样说的:

明朝的尚书杨翥(zhù),吴县人,梦中梦见自己在果树园中游玩,偷摘了两个李子吃,从梦中醒来后,他深感自责,并说:“是我平时是非不明,所以才有此梦。”于是,几天不吃饭,面壁思过。

过去,有一个八岁的小沙弥,叫妙颜,已经证得阿罗汉的果位,具有神足通。有一次,他飞入王宫做客,王后看他可爱,想抱抱他,妙颜小沙弥阻止说:“不可!女人不宜用身体接触沙门。”王后说:“你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年幼,我抱抱你有什么不可以的呢?”妙颜沙弥回答说:“从世俗情理来看,没有什么违背常情的。但人的贪爱之心,是从一点点开始增大的,星星之火可以焚烧掉万里草原,涓涓滴水能滴穿泰山之石,世间之事都是渐渐从少变多,由小成大的,所以,智者在一开始就远离嫌疑,将可能的恶事消除在萌芽状态,不让其有发展壮大的机会。”

关于“不欺暗室”,《感应篇汇编》中记载了如下两则公案:

汉朝的杨震,做东莱太守时,路过昌县。县令王密,是杨震过去所推荐的茂才,晚上赶来看望杨震,并赠以黄金,杨震坚决不接受。王密说:“晚上没有人知道这件事,请先生放心收下。”杨震说:“天知,地知,你知,我知,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?”王密听后,惭愧地告辞了。杨震后来官位一直做到三公。

何澄的医术很高明。有一个姓孙的病人,久病不愈,请何澄看了好几次病。有一次,这个孙姓病人的妻子把何澄叫到旁边,悄悄地对他说:“我家良人生病很久了,家中的所有财产典卖得也差不多了,我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偿还你的药价。”何澄认真地说:“何出此言呢?你只管安心不要忧愁,我一定治好你丈夫的病。如果因为此事玷污了自己,不仅使我成了小人,而且你也失去了大节。即使别人不知道,但上天的谴责难以逃脱。”何澄后来梦到自己来到一个地方,有神仙对他说:“你行医有功,并且不在他人艰难中乱人妇女,天帝将赐你一个官位,钱五万贯。”不久,皇帝的东宫娘娘生病,到处张榜找名医,何澄用了一副药就治好了娘娘的病。皇帝很高兴,赐予了何澄官位和钱,官位的大小与钱数,与梦中所述一模一样。

    摘自《太上感应篇浅释》(明如居士 著)


关爱生命,关注护生园(护国龙王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