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佛三疑三答 - 护生园问答 - 放生_护生_护生园_放生仪轨_放生功德_放生护生问答_关爱生命-护国龙王寺
英文版·English Version
当前位置: > 调用不更新 > 护生园问答 >
学佛三疑三答
出处: 录入:常赞 上传时间:2015-11-02 08:46:07 点击次数:

 疑惑一:众等皆知,十方佛菩萨慈悲,以种种方便普渡众生。而多数凡夫无智少慧,执我执相,不信佛言,不信祖语,不信因果,如谈其佛菩萨如何,便谓这乃迷信或谓时下科学如何如何未见有佛.....。后学愚下便生一疑,为什么诸佛菩萨不示大神通,行种种方便,或在虚空.或在庙堂.或在众多之处,而不为此众多凡夫显示相好金身?也好使诸众生断迷生信,广渡众生。

 
  疑惑二:众等皆知,万事皆有因有果,种豆得豆,种瓜得瓜。恶因得恶果善因得善果。而普门品中说,有人在极苦恶难之时,称观世音菩萨圣号,即可解脱于极苦恶难之中,得以安乐。后学愚下便有一问,比如有人因宿世种著恶业,本应得其恶报,但因此人在恶报之时称念菩萨圣号,此人不但未受恶报,却得安乐。虽可谓此人今能称念圣号也是宿世种了善根,但善根确得了善报,但恶业毕竟未得恶报。难道不成了杀人不用尝命,欠债不需还钱了吗?
 
  疑惑三:众等皆知,时下佛法经典,皆是阿难尊者与诸菩萨众,于世尊涅盘后集于成经的,而传于后世的...经中所记皆是吾本师,释迦如来亲口所言,此是不可非议的。而后学愚下,诵众经典常生有一疑。比如金刚经云:"...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。以是名字汝當奉持。....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。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..."等等。即是世尊涅盘后方有可供人诵之经典,而世尊在世时,便有经名,说了如何读诵,如何受持,如何供养。但当时无经又如何诵,如何书写,如何供养?虽可谓世尊知十方三世一切事,但当时阿难尊者在场亲闻了经名,亲闻了佛言。为何不马上集经成册?
 
  师兄有此三疑,说明您还在以"知见"类比"现象",您此刻还为"理""法"所束缚,错认色受阴境为实相,在想蕴和识蕴中打转转;不识佛法真谛。
 
  请注意:修学佛法的最终目的是"解脱生死烦恼"。达到这一目的方法虽形式上千差万别,而本质是相同的,就是说,各种方便法门最终是要修行之人,放下一切执著、贪求,才能彻底解脱。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。下面我仍要依"佛法"来圆通您的疑问。
 
  一、 首先,可以肯定的说,佛菩萨应世,为一大因缘而来,就是为痴迷的众生指出解脱的方法。从古自今,佛菩萨乃至众多善知识,皆有借助示现神通,来启发大众之举。比如:六祖肉身不朽、西藏的大宝法王留言预知转世、四川五明佛学院天降舍利雨、众多的大德往生净土时所现瑞相及留下舍利子、等等不胜枚举。
 
  至于,"为什么诸佛菩萨不示大神通,行种种方便,或在虚空.或在庙堂.或在众多之处,而不为此众多凡夫示显相好金身?"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。
 
  1、所谓神通,一般是指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,此五通仍属五阴境界,即五阴通,并非究竟解脱。达此五通者,由于其心未净,被无常的境相所迷,仍会有烦恼。执著于此,可造五十阴魔境界,认贼作子,亡失正见,成大妄语,堕无间地狱。可见,以"五阴通"引诱没有出离心,又欠奉献精神的贪求之人,修学佛法,往往会事与愿违。非但不能令其离苦得乐,反倒,把他引进了火坑。李洪志及其弟子就是现前的佐证。正因为如此,密宗修行要有"上师"护法,实时指点,才能避免"走火入魔"。
 
  显然,佛菩萨示现大神通,是要看众生机缘的,不是无的放矢。佛陀也只是在极重要的法会上,才示现稀有瑞相。所以称之慈悲示现。据佛经记载,诸佛菩萨也是历经数劫的行愿,才成就如此圆满妙行,岂能随便作"无用功"?
 
  更重要的是,佛陀已通达真理、实相,了知众生皆俱如来德相,只是被无明愚昧遮盖了本心罢了,所以,佛陀所说法,三藏十二部无非是指示我们自性即是佛性,只要将染污之心,还以本色,就能见性成佛,三明六通,理事无碍。
 
  《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》中如是说:"深达实相,得甚深理。即知身心佛身法心。所以能知即是智慧眼,常见种种无尽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实亦空,即是妙色身如来。耳常闻种种无尽声,声即是空,空即是声,即是妙音声如来。鼻常嗅种种无尽香,香即是空,空即是香,即是香积如來。舌常了种种无尽味,味即是空,空即是味,即是法喜如來。身常觉种种无尽触,触即是空,空即是触,即是智明如来。意常思想能分别种种无尽法,法即是空,空即是法,即是法明如来。"
 
  佛在此经中还说:"明了分别八识根源,空无所有。即知两眼是光明天。八识光明天中,即现日月光明如来。两耳是声闻天,声闻天中,即现无量声如来。两鼻是佛香天,佛香天中,即现香积如来。舌是法味天,法味天中,即现法喜如来。身是卢舍那天,卢舍那天中,即现成就卢舍那佛,卢舍那镜像佛,卢舍那光明佛。意是无分别天,无分别天中,即现不动如来、大光明佛。心是法界天,法界天中,即现空王如来。含藏识天,演出阿那含经、大般涅磐经。阿赖耶识天,演出大智度论经、瑜伽论经。善男子,佛即是法、法即是佛,合为一相,即现大通智胜如来。"
 
  2、漏尽通,是诸佛菩萨及大阿罗汉所证之神通,能总摄五阴通的一切妙行。所谓"漏尽",是指断除见、思惑后而达到一切烦恼尽。五阴通是有漏的,不圆满究竟。这里的"漏"是指有缺憾。比如:只有天眼通,能见一切世间种种色,却不能听其声,或不能知其前因后果,或不能为己所用。既使,同时已俱有五阴通,也难免功高我慢,执著知见,而不能达到"正遍知",还是漏下了自己所"执着"的对象之外的实相。比如:我们凡夫俗子,叫他看一个人的头,看能否看到环绕人头的一个气蒙蒙的"光"环。那么,这人必定是执著于那人头上,很集中眼力地去搜寻,结果,除了人头后面的景物,他什么也没看到。这时,他便断言:人头上根本没有什么气蒙蒙的"光"环 ! 但当有人告诉他,将双眼平行开来,似看非看,不要执著于一切景象,只是将那人的头部连带所有能入眼的景物、虚空,一并收入眼中,不一会儿,他便可以看到,那人的头部周围环绕着约一公分左右厚的很亮,或略带黄色的气蒙蒙的"光"环 。这时,他又会断言:真是有光环的!同时,一系列的疑惑也由此生起了。如果,这些疑获得不到正确的解释,烦恼乃至悲剧就会因为他的愚昧而发生了。
 
  由此可见,既使诸佛菩萨,在当机之时,以示现神通的方便之法,来达到使学人坚固修行信念的目的。而在场的人也会因自身的执著不同,所看到的瑞相、感受也是因人而异的。大部分业障深重,执著贪求的人,恐怕视而不见。
 
  综上所述,我们便有了"为什么诸佛菩萨不示大神通,行种种方便,或在虚空.或在庙堂.或在众多之处,而不为此众多凡夫示显相好金身?"这一问题的答案了。佛菩萨不是不示现,而是众生自昧心眼,视而不见。佛菩萨更注重,指示真谛,启发众生实证本心,自见实相,而彻底解脱,永离苦海
 
  二、《心经》第一句话就是:"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"这就是说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蕴是苦厄之因。用智慧觉照五蕴本空,放下一切执著、贪求,当下转识成智,妙用无碍。苦厄之因即灭,苦厄之果顿消。
 
  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中说,有人在极苦恶难之时,称观世音菩萨圣号,即可解脱于极苦恶难之中,得以安乐。就是使用的这个原理,让修学之人,因读诵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而在八识心中,储存下"极苦恶难之时,称观世音菩萨圣号,即可解脱于极苦恶难"这一程序。真到了危难之时,全身心的高声称念:"观世音菩萨",刹那,此念遍满身心即尽虚空。当下顿空五蕴,入无我之境,与观世音菩萨心心相印,同体大悲,圣智现前。五蕴阴界中,原有苦厄的因果链当下断灭。"奇迹"在这时便发生了。
 
  然而,那些一边称念"观世音菩萨",一边又心存疑念"这管用吗?"的人,由于,想阴未空,识阴作用,我执不断,恐惧障碍了本有的圣智,"我完蛋了!"一念定生死。菩萨愿心无法在他心中起用,因果链不断,轮回是必然的。
 
  可见,改变宿业因果,根本在自心自度。佛菩萨的愿心只是助缘。自心五蕴不空,苦厄难免。
 
  至于您问"难道不成了杀人不用尝命,欠债不需还钱了吗?"正是您识蕴中建立的"因果链",善恶是非等伦理观念是社会的必然产物,它深深的烙在人们的心识中。以至于许多行者在"宿命通"后,仍然为前世的业行所造成的愧疚心而障道,因此,在忏悔也不能抹去"因果不爽"的阴影的情况下,他们宁可主动去送死,用偿还的办法来完结因果。
 
  智慧的佛陀,用很多的方法,来解决大家的"愧疚心",比如:忏拜法,当您全身心的履行此法时,当下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 
  再比如:超度亡灵法,也是如此。以新的"因灭果灭"的意识,覆盖了,改变了原有的因果意识。因此,来除灭大家的"愧疚心"。
 
  总之,五蕴皆空之人,心无染污,连"难道不成了杀人不用尝命,欠债不需还钱了吗?"这一念也不立,因果之链,无有可依之体,便不能作用,自然度一切苦厄。
 
  因果报应,受与不受,非是外与,全由我们自心。只要是智慧生起,于一切而不昧,转因即转果,完全能自己作主。六祖说的好:兀兀不修善,腾腾不造恶,寂寂断见闻,荡荡心无著。
 
  三、"经"有"径"的意义。又"经纬"是定义方位的名词。因佛陀将离苦得乐的境界比喻作"涅槃城",而把佛法比喻作通向"涅槃城"的大道。故我国的古德在翻译佛法文本时,使用"经"这个字,来表示佛法是通向真理、实现解脱之"径"。也可理解为"方法"。
 
  因此,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可以简单的理解为:用智慧到达彼岸的方法。《维摩诘所说经》则可以理解为:维摩诘所说的方法。
 
  金刚经云:"...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。以是名字汝當奉持。....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。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..."等等。这里的"经"也应理解为"方法"而不是经本。况且,这种方法在另外的佛国世界,可能早已结成经本。比如:《阿弥陀经》就是释迦佛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"念佛往生"之法,介绍给我们。
 
  所以,单纯地将"经"理解为经本,便会造成与事实矛盾的误会。下面,我就将《金刚经》关于"经"的某些语句,作"方法"之义来解释,以除您的疑惑。
 
  佛告须菩提"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而此福德,胜前福德。"[佛告诉须菩提说"如果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对我说的这种方法,哪怕是四句诗,加以理解并如法修持,为别人解说,他所得到的利益,远远大于只是布施财物的人。]
 
  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:"世尊,当何名此经?我等云何奉持?"佛告须菩提:"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。以是名字汝當奉持。……[当时,须菩提对佛说"尊者,应该给这个方法取一个什么名字呢?我们应该怎样来修持这个方法呢?"佛告诉须菩提说:"这个方法的名字叫:使用智慧到达彼岸,就象金刚一样无坚不摧,破一切邪见。以这个名字的含义,你就应该知道怎样修持了……]
 
  佛陀主张不立文字,以戒为师,就是指示我们:文字不能全现真理,修道要身体力行。如果我们不能,将修行落实到当下,只在佛理上打转转,向外求真理,论是非。自心不净,五蕴不空,这样,怎么能解脱生死烦恼呢?怎么能度一切苦厄?

关爱生命,关注护生园(护国龙王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