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报恩的人生
知恩报恩,是做人的根本。但是,一般人往往凡事都以自己为前提,只想接受,不想付出,当然更遑论报恩了。我们学佛的人,要学习佛陀的慈悲,要以大众的安乐为安乐,对于宇宙世间要能知足、感恩,要有“我能给别人什么”的胸怀;不能自私贪求,只想“别人能给我什么”。因为施者的境界比受者更宽大,施者所获得的快乐比受者更丰富。唯有分享快乐给人,唯有懂得报恩的人生,才是有意义、有价值的人生。
二、报恩的对象
既然如此,我们要感恩什么?佛教说“报四重恩”,即:1、念佛陀摄受我以正法之恩;2、感念父母生养抚育之恩,3、感念师长启我懵懂,导我入真理之恩;4、感念施主供养滋润我色身之恩。
除此之外,我们要感念众生自旷劫以来供我所需之恩;感念宇宙自然界:太阳供我光明与热能,空气供我呼吸,雨水供我洗涤,花草树木供我赏悦,……,感念世间种种的给予。
三、报恩的态度
《增一阿含经?等见品》说:“当知反复,识其恩养,小恩尚不忘,何况大者?”因此,一个人应该时时自忖:自己何功何德而能生存于宇宙间,接受种种供给,不虞匮乏?他人给我们的一个笑容、一个点头,都是给我们大慈大悲,我们都要力图回报。《大方便佛报恩经》说,能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,是名知恩,亦名报恩。即:1、见恶众生,心生怜愍,以修慈因缘故;2、见苦众生,目不暂舍,起悲因缘故;3、见师长父母有德之人,心情欢悦,起喜因缘故;4、见怨家众生,心不?恚,修舍因缘故。
迸来的大德,他们都知道从感恩中去体证佛法,如印扁大师二十一岁出家,在一个寺院里挂单当水头,每天烧热水供应全寺大众,柴火没有了,还要亲自上山砍伐。虽然工作如此粗重,但是印扁大师却非常感谢地说:“啊!你们对我太好了,你们给我的恩德实在是太大了。你们准许我挂单,并且给我学习的机会,我要感恩图报,把热水烧得更好!”印扁大师,他带著感恩的心情,虽然做的是粗重的工作,却也能够逍遥自如。
饼去的人都是“滴水之恩,涌泉以报”,如韩信接受漂母一饭,后以千金相报。可是,现代的人,你对他施以九十九分的恩惠,只有一分不如意,他就会永远记恨你。人与人的相处,若能时时怀抱感恩的心情,则仇恨、嫉妒便会消失于无形,是非烦恼自然匿迹于无影。又我们能时时以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,则会觉得这个世间很可爱、很富有。即使只是树上小鸟的轻唱,路旁花朵的芬芳,也会令你感到心旷神怡,生活的人间自可获得和谐美满。
四、以德报怨
人与人相处。难免会有误会或摩擦的事情产生,只要我们有宽大的度量容人,不念旧恶,犹如大海之深广,能纳任何污秽之物,且不失去大海的清净,又如虚空之宽大,任何美丑之物皆能包容无馀。所以,与人相处,不论任何的怨隙、过失,都要以宽宏的心量来包容,如大海之容纳百川,如泰山之不辞土壤。《出曜经?忿怒品》说:“不可怨以怨,终已得休息,]这是说以怨报怨,永远不能息怨,唯有以德报怨,才能结束一切冤怨的根本。例如提婆达多虽然一再和佛陀作对,甚至三番两次设计陷害佛陀,但是,有一天提婆达多生病了,群医束手无策,佛陀还是亲自前往探视,给予无尽的关爱。《维摩诘经》也告诉我们,对朋友要不念旧恶,要感念别人对我们的好处,如《优婆塞戒经》说:“少恩加己,思欲大报;于巴怨者,恒生善心。”
关爱生命,关注护生园(护国龙王寺)
- 【上一篇】:放生随喜,交上钱后,放生的功德已经圆满
- 【下一篇】:修行之道一、恒思得慧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