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有智之人,敬重寺法,护惜三宝,咨请法讯,自招大益。”有智慧的人,尤其在当前的末法时期,在五浊深重,劫浊、见浊、烦恼浊极其炽盛的时期,在三宝遭受种种社会因缘压力的时期,坚持按佛法的道路去走,坚持按照佛法的方向来理解现在社会上的问题,自然得到巨大的利益。就像中流砥柱,如果大流像洪水一样下去,你也跟着下去,那就沉沦了;如果这个社会的潮流急转直下,但我们还是坚持对于三宝的珍惜、爱护,咨请法讯——去咨询和请问佛法的训诫,所得到的利益将是非同寻常的。
这就像佛经中说的,在净土修行虽然好,但是在浊世等同水平的修行得到的功德会更大。比如,在净土持戒一日与在五浊恶世持戒一日情况就不同。在五浊恶世,由佛陀制戒,如果持戒一日,相当于在西方净土持戒千年,功德等无有异,等无差别。原因是什么呢?因为五浊恶世的浊流太严重了,最考验人,就是让人无法深入戒定慧。所以虽然难度是最大的,但假如能够修一天行,能够奉行一丝一毫的戒定慧,功德也比在顺境中大很多,比在净土的环境里大很多。
《历史感应统记》这本书记载了后周世宗柴荣的一个公案。柴荣其实也是一位明君,但他却做了一件很严重的错误的事情。因为那时是五代十国,天下大乱,经常有征战,所以全国各地都缺铜,周世宗就打起寺院的主意。因为寺院里有铜佛像,他就下令把这些铜佛像熔化掉,做成铜币来流通。当然,他这样做也是为了国家的生计,并不是为了个人的私欲,但他还是这样做了,毁掉了很多佛像。
有信佛的大臣就劝他不要这样做,但是他说:“佛陀告诉我们要行善,我这样做是为了老百姓,就是为了行善,符合佛的意旨,所以我毁掉佛像,跟你们去供佛的功德是一样的。”同时他认为,佛教说一切都是空,那佛像也是假的嘛,把佛像化成铜钱有什么问题呢?他也经常读一些佛经,就说:“佛陀过去为了度化众生,甚至还舍了头目脑髓,我现在只是把铜佛像烧掉、化掉,不也是为了众生吗?不是一样的道理吗?”显然,这是一种狡辩,他把功德事业和他的罪过的事业等量齐观,让人不能够分出功过。这种做法和狡辩不但是造恶业,而且还产生了严重的邪见。
他甚至下令把天下的铜佛像都熔掉,结果当时有三千六百多座佛寺的铜像都被毁掉了。其中郑州有一尊大悲观世音菩萨像,特别感通,特别灵验,没有人敢轻易去动。结果周世宗柴荣就亲自动手,用大斧头和大铁锤把那尊观音菩萨的脸部和胸部打破了。他还说:“你看,我做了这个事也没事啊!”
结果他今生的花报现前,出现战乱。北伐的时候,他的胸口上有一个脓疮。这个脓疮虽然过去是个小疮,可是在他毁佛以后就越长越大,复发以后越烂越开,最后把整个胸口都烂透了。烂透的地方和他砸佛像的胸口的地方完全一致,脸上也是。他三十多岁就死了,但这还没完,还只是花报。
后来,据有神通力量的修行人游历地狱观察,看到周世宗柴荣在地狱中受苦,被狱卒用大斧头刨开胸口,把烧热的铜汁从胸口灌进去,这才是他真正的果报。他问柴荣:“这个果报什么时候才能结束?”柴荣回答说:“要等天下后周铜钱全部在世上消失,永远消失殆尽,这地狱的果报才能结束。”可是那是铜钱啊,怎么能够轻易地消失呢?到现在都没有消失。因为那些收集古文物的人还把铜钱收集起来,现在都没有熔掉。只要有一个铜钱还在,他就在地狱里受这种苦。
这里多说一句。有些时候我们觉得古代的东西很好,流传了多少代人,可是从因果的角度上讲,谁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吉凶祸福,寄托了多少冤亲债主的各种牵缠?我们现在都喜欢文物,喜欢鉴宝,如果古代的某个物件流传下来,不造业则好,可是一旦有过去的因果在里面,我们去接触,有时也难免会遇到因果上的牵扯。就像那个后周的铜钱一样,如果要让它自然地消失,要到什么时候啊?过了一千多年,到现在也没有消失完,往后还有多少年,难说。
这件事发生以后,周世宗忏悔。到了宋代,宋太祖赵匡胤了解到周世宗身上发病的情况后,就自己发心,下令把天下后周的铜钱全部都收集起来,熔铸成为佛像,为周世宗柴荣赎罪。后来柴荣有没有从地狱里出来就不得而知。他这还是为公、为众生、为大众,但业都造得这么重。为公、为大众的事情多得很,名义多得很,但一旦造了业,也依然还是要受这样的恶报,可想而知,可怕不可怕?
所以《南山律在家备览》里说:“若有智之人,终不行此。敬重寺法,准而行之。护惜三宝,咨请法训,自招大益。”但凡有智慧的人,都不敢去拆寺院、毁佛像、毁经典,不敢玷污、羞辱、谩骂、打击、恶意造谣现前的僧众,这些事情都不敢轻易做啊!做这样的事自招大害。有智慧的人绝对不可能去做那一类的事情。而如果反过来,护悉三宝,自招大益。到了寺院,我们要重视戒律,同时要注意自己的心行,敬重入寺的轨则,而且依这些轨则去行持,依戒律来护悉三宝,一切都如理如法,同时供养三宝为自己培福。
所以经典中就说:“众僧良福田,亦是蒺藜园。”这是什么意思呢?僧团是殊胜的福田,我们如果能够在这里好好地耕耘,它就是最殊胜的福田。相反地,他也有可能是蒺藜园,蒺针蒺藜就是“刺碰子”,我们不是挖掉了很多野的“刺碰子”吗?那就是蒺藜。这个“刺碰子”形成一个大园子,叫做蒺藜园。僧众是最好的福田,但是如果心怀种种烦恼,僧众也是我们的蒺藜园,我们在他们面前造下的恶业就不知到什么时候才能受完。
这个充满了荆棘、蒺针蒺藜的园子,如何来面对?我们要小心。因为如果是谨慎和护惜三宝,这是我们的福田,蒺藜园马上变回福田。如果是生起了贪嗔痴慢疑的种种烦恼心,那么现前僧团就是我们的蒺针蒺藜园,这里到处都是大的刺、小的刺。因此,权衡利弊,如何取舍,至关重要。要明白我们可以做什么,而不可以做什么。
“斯言实矣!”道宣律师感叹。“众生良福田,亦是蒺藜园”,古人讲的这个道理至关重要啊,这个道理是没有错的啊!我们应该知道,或者是衰损的蒺针蒺藜园,或者是增上的良福田,都由我们的这一念心来决断。如法还是不如法,保持还是不能保持正念,都由我们这一念心来决断。“非前境咎”就是说,不是我们对境的错误啊!对境再恶劣,我们的心没有造恶业,也不会起恶业;对境再殊胜,我们心里只有造恶业,那依然还是恶业。非前境咎,这并不是我们对境中僧宝的过失啊!这个过失怨不得僧宝,是我们自己内心造出来的。
今天就学习这样一个小主题。核心就是:众僧良福田,也是蒺藜园;罪福由此心,非前境过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