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,是许多人经常饮用的饮料,中国人尤甚。茶作为治疗感冒等病的药,有多种疗效,但只因同我们的生活过于接近,反而对其药效不甚重视。茶中除了有很多维生素A、C、B1、B2、蛋白质、钙等以外,还含有2%~3%的咖啡因。这些成分,对于维持健康和治疗疾病有很大作用。
唐代名僧谂禅,常住赵州观音院,尊称“赵州古佛”,每说话之前总要说一声“吃茶去”,留下了“吃茶去”的典故。据《广群芳谱·茶谱》载:“有僧到赵州,谂禅师问:‘新近曾到此间么?’曰:‘曾到。’师曰:‘吃茶去。’又问僧,僧曰:‘不曾到。’师曰:‘吃茶去。’后院主问曰:‘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,不曾到也云吃茶去?’师召院主,主应喏。师曰:‘吃茶去。’”茶与僧自古以来就?下了不解之缘。“天下名山僧占多”,“名茶出在我山中”。确实,名山出名茶,名山多寺院。如著名的蒙顶茶、武夷岩茶、黄山毛峰、华顶云雾、雁荡毛峰等名茶,无不出自名山寺院。甚至古代向皇帝进贡的名茶,有些就是产于名寺高僧之手。清朝乾隆皇帝,一生好游名山大川,又嗜茶如命,因此他遍游江南,尝尽名茶。
茶与僧为什么会如此相关呢?原来,这是佛教坐禅的产物。据《晋书·艺术传》记载,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(今河北临漳)昭德寺修行时,不畏寒暑,昼夜不眠,诵经40余万言,经常用饮茶来防止瞌睡。唐代封演《封氏闻见记》曰:“(唐)开元中,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,学禅务于不寐,又不夕食,皆许其饮茶,人自怀挟,到处煮饮。从此转仿效,遂成风俗。”可见佛教饮茶最初是为了坐禅修行,驱除睡魔和疲劳,以利清心修行。僧侣们爱饮茶,还认为茶有“三德”、“十德”。所谓“三德”为:一是坐禅通夜不眠;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,轻神气;三是为“不发”(抑制性欲和平心静气)之药物。“十德”是唐代刘贞亮总结出来的,即以茶散郁气、驱睡气、养生气、驱病气、树礼仁、表敬意、尝滋味、养身体、以茶修道、以茶雅志。可见,僧侣们在饮茶的同时,已经发现茶的养生保健作用了。唐代名僧皎然在《饮茶歌》中吟道:“一饮涤昏寐,清思朗爽满天地;再饮清我神,忽如飞雨洒轻尘;三饮便得道,何须苦心破烦恼。”据宋代钱易《南部新书》载,唐大中三年,东都一僧侣年130岁,宣皇问他服什么药长寿,其僧称:“臣少也贱,素不知药,性本好茶,到处惟茶是求,或出亦日遇茶百余碗,如常日亦不下四、五十碗。”饮茶成为保健长寿之举。
茶疗成为佛教徒治病疗疾的有效方法。当然,茶作为中国医药中的要药,更为医家和民间广泛应用。通常我们并非作为药物特意饮用茶,但是,因为茶具有降热、解乏、止渴、提神等功能,?古至今,佛门修行的僧侣们,便常以茶来消除疲劳、恢复精力,驱赶妨碍念经的睡魔,喝茶之风由此开始。
据现代医学研究,茶叶含有多种维生素、茶叶碱、谷氨酸、精氨酸、蛋白质、卵磷脂、纤维素、磷、钙、铁等上百种化学成分,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。研究发现,茶叶所含多种化合物具有防癌抗癌、防止某些放射物对人体辐射带来的危害、预防心血管疾病、减肥等作用。祖国医学研究表明,茶叶能提精神,除疲劳;解暑热,清火气;解油腻,助消化;能利尿,可消炎,被称为“万病之药”。
五代十国时蜀人毛文锡所撰《茶谱》中记载,曾经有?和尚,久病不愈。有个白发老翁告诉他说:“蒙山顶茶可以祛宿疾。”和尚便在山上筑室采茶,“获一两余,服未竟而疾瘥”。
茶饮料在现代依然被广泛应用,很多医院让做了外科手术后的病人饮煎茶,就很有代表性。这是因为煎茶里含芦丁和维生素P最多,特别是维生素P有着强化血管的功能,有利于手术之后的血管再生。 茶治感冒
在茶碗里倒入少量酱油,然后倒入热的粗茶,饮后即有效果。若再加一个烧焦黑了的梅干,效果会更好。
茶常用效验方:
(一)糖蜜红茶。红茶5克,蜂蜜、红糖适量。将红茶放人温杯中,用沸?浸泡10分钟,调入适量蜂蜜及红糖,趁热饮,每日3剂,饭前饮用。主治胃、十二指肠溃疡。
(二)香蕉茶。香蕉50克,去皮研碎入50克茶水中,加糖适量,日服3次,每次1小杯。主治冠心病、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。
(三)泽兰绿茶。泽兰叶(干品)10克,绿茶1克,共入杯中沸水冲泡加盖。5分钟后可饮。适宜于月经提前错后、经血时多时少、气滞血瘀、经期小腹胀痛。
(四)川芎糖茶。川芎6克,绿茶6克,红糖适量,用清水1碗半煎到1碗,去渣饮服。能祛风止痛,主治风寒头痛、血虚头痛等症。
(五)姜茶。茶叶60克,干姜30克,共研磨,每服3~4克,日服3次,治急性肠胃炎。若以茶叶10克,生姜10克,红糖适量,煎服热饮,可治感冒咳嗽。
(六)油茶。茶叶60克,白糖500克,猪油120克,用水熬化成膏,每服3匙,日服3次。可治疗哮喘、老年性支气管炎。
(七)艾叶老姜茶。陈茶叶、艾叶各6克,老姜50克,紫皮大蒜2头,食盐少许(后下)煎汤,一剂分2次用。若外洗患处,又治神经性皮炎。
摘自《佛门医术秘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