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
首页 > 素食文化 >  正文
佛陀对饮食的态度
上传时间:2014-09-18 18:09:43   点击次数:

 


佛陀对饮食的态度
    我们是学佛的人,首先让我们看看佛陀是甚样看待饮食问题的。在佛陀时代,佛陀的弟子们都是乞食的,他们是居无定所,到处云游弘法。在佛陀成道三个月后,佛陀的弟子很快增加到六十位,这时佛陀对他的弟子们说:“为了芸芸众生的善益,为了芸芸众生的幸福,你们去弘法吧。”就这样佛陀的弟子们以行乞弘化的生活足迹遍布了整个印度。所以佛陀在饮食方面所制的戒律是:乞到甚么吃甚么,不挑食,乞食时不论贫富,以平等心来接受。
  有一次,卫舍离的将军西合,是耆那教的一位大居士,要想见佛,因为他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,所以耆那教的教主大雄不许他去,他三次请求都被拒绝了。于是这位居士就不再请教他,而直接来见佛陀。佛陀给他讲了开示,从人天福报讲到四圣谛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理,他听了非常高兴并要求归依佛陀,做一位在家弟子。佛陀讲到 “像你这样有身份、有名望的人一定要三思而后行,不能草率做出决定。"“世尊"西合讲到 “听了您这句话,我更加乐意归依佛陀,因为如果我要归依其他教派的话,他们会高举旗帜,在城中游行,高呼:西合,一位将军归依我们了。但是佛陀却不同。"于是他再一次请求归依佛陀。佛陀表示同意并说 “归依佛教后,你要继续尊敬供养你以前的师傅,耆那教之教主。"于是这位将军西合就请佛陀到他家应供。当耆那教徒听到这件事后,在佛陀到将军家应供的那一天,耆那教徒在卫舍离城中要道上高呼 “将军西合屠杀了一只很大的生畜来供养乔达摩,乔达摩也知到这是为他而屠杀,但是他还要去应供,所以这样的业要记在他的名下。”其实将军西合准备甚么样的饭菜,佛陀并不知到的,这只是耆那教徒对将军西合离开耆那教而归依佛陀的一种不满而已。于是佛陀就制定了三净肉 当有人供养肉食时,乞食者应当观察,此肉是不是为我所杀,我有没有看到杀生,有没有听到杀生,是不是怀疑为我所杀。如果不是,可以接受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净肉。直到今天,南传上座部国家如泰国、斯里兰卡、缅甸的僧人仍然奉行这一条戒。所以佛陀所制这一条戒的目的是出于对一切众生慈悲的本怀,不伤害一切众生之性命。所以,即使是南传僧人,如果有人为了贪图口福而要居士供养他肉食,这也是犯戒。从另一方面来讲,我们并不是因为它是肉而不食,不食肉是出于佛教徙对一切众生之慈悲,因为我食肉间接地助长了杀生,所以我们不食一一切众生肉。
  佛陀对饮食的态度,与他对修行的态度是一样的实行中道,避免极端。佛陀的弟子,也是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曾向佛陀建义,比丘应当严守五条戒;一,穿粪扫衣,也就是穿用从坟墓间拣来的破布缝制的衣服。二,夜宿时住在树下。三,完全素食。四,不接受居士的邀请,去家里应供。五,日中一食,即一天吃一餐。佛陀的回答是听便,愿意严守这五条戒的比丘,可以这样做。
  为甚么佛陀允许他的弟子吃三净肉呢?因为如果挑食,要吃素食,那将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不便和负担,同时比丘的乞食弘化生活也会受到限制,并且也影响到佛法的弘传。即使到了后来,僧团不断状大,许多大富长者向以佛陀为首的僧团捐赠了很多寺院和精舍,如只树给孤独园,还有<瞿默目犍连经>(中部第三册第1页)中提到,卫塞卡优婆夷为佛陀建筑了一座七层高的僧舍,建了好几年才完成。另外一位大银行家,库库陀也为佛陀和他的弟子建了一座大寺院,名叫库库陀寺。着名佛教学者,拉毛特(Lamotte)曾计算过,佛陀在世时,僧团拥有二十九座大的寺院:八座在王舍成,四座在卫舍离,三座在舍卫城和四座在骄娑罗。我们可以推想到,在其它地区一定也有许多大小寺院供比丘们在旅途中休息过夜。但是佛陀时代的比丘,以乞食弘化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,虽然有这样多的寺院,他们还是到处云游,传播佛陀之无上教法。与佛陀同时代的耆那教也提昌戒杀,但他们把这一戒条实行到了极点,以至于呼吸时怕伤害了空气中的微生物,他们就带口罩,走路时怕伤害了路上的蚂蚁和虫子,他们就边走边用扫帚扫地,所以他们至今也未发展成为世界宗教。因此佛教的戒律重在精神,而不重在条文。这也是佛教能够传播全世界,并且能够救度无量众生的原因之一。
  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一点。佛在世时,有一位比丘在静坐时想到,佛陀制了这么多戒条,这也不能做,那也不能做,这很难实行。于是他起座到了佛陀那里,他说:“世尊,您制定了这么多条戒律,我很难实行,您是不是可以修改一下呢?"于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回答到:“好啊,我现在只给你一条戒,你能尊守吗?"这位比丘听了很高兴:“能,我能尊守。是甚么戒呢?"佛陀说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就是么一条戒。”可见一切戒律以行善为主,以行善为目的。因为行善就是佛教徒成佛的资粮,往生的资粮。
  素食长养慈悲
  素食对我们人类来说,无论是维持身体健康,或者避免因果业报,都有莫大的利益。再由个人扩大到社会国家,能令社会安靖、世界和平,可见素食的利益不可胜计。在许许许多多的利益之中,我以为素食的最大利益,应是增长慈悲心。这话怎讲?大智度论说:‘慈悲是佛道之根本’,说明白点,有慈悲心的人,可望成佛,做三千大千世界的无上法王。所以说素食的最大利益为增长慈悲心。慈悲的意义,是与乐曰慈;拔苦曰悲。慈悲到极点——大慈大悲,即同如来。
  涅槃经和大智度论等都说慈悲有三种:第一种叫‘众生缘慈悲’。这是在凡夫地修道之人发的慈悲心,因为是凡夫,他对众生相没有空掉,看见众生在受苦不知苦,反而以苦为乐,重造苦因,将来痛苦无穷,于是就生起慈悲心。这慈悲心还不够亲切,须再观想一切众生,六道轮回,舍生受生,生生不已,故六道众生,皆是我的过去父母,姻亲眷属,这样的慈悲心就亲切了;既然把六道众生,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亲属,你给他与乐拔苦还来不及,还能把他宰杀,吃他的肉吗?第二种叫‘法缘慈悲’,这是菩萨的慈悲,法缘就是证得诸法缘起性空之理的菩萨,他本身已证我法皆空,没有人我相,没有众生相,但是他怜愍有情,不知诸法缘起性空,在那里终日奔忙,起惑、造业、受苦,菩萨为其生起慈悲心,缘于法空之理,随顺众生,与乐拔苦,就叫法缘慈悲。第三种‘无缘慈悲’,这种慈悲,惟独诸佛才有,佛已究竟证得诸法实相,生相无明都断了,故心无所缘。但是众生没有证得诸法实相,轮回六道,受苦受难,佛还是要大慈大悲,救度六道众生,给众生与乐拔苦。虽然救度众生,而不起众生相,那是佛的大慈悲心,任运自然流露与乐拔苦,这就叫无缘慈悲。
  梵网经说:‘夫食肉者,断大慈悲佛性种子,一切众生见而舍去。’食肉之人,杀生自肥,这就是残忍的行为;将这种残忍之心,推而广之,可以损人利己,无恶不作。食肉之人,畜类众生,见到他的身子,闻到他食肉过后身上发出的臊气,舍之远避,例如屠夫入村,狗见惊吠。素食之人,心存仁慈,日益增长,推而广之,一切众生,皆可喜可爱,皆欲与乐拔苦,这就是慈悲为佛道之根本的原理。至若大智度论卷十一记载:往昔雪山中,有一仙鸽,生活优游自在。有一天,鸽见一人,为大雪弥漫而失道,穷厄困苦,饥寒交迫,在须臾,鸽见此人,大发慈悲心,即飞行求火,聚薪燃之,为此人烤火取暖;又复以己身投火自焚,以施此饥人果腹。仙鸽以此功德,后来转世成佛,即释迦如来。这是慈悲为佛道之根本的事实。我国儒家有‘君子远庖厨’之说,古时候齐宣王,以羊易牛,孟子许其不忍之心,推恩及人,可以王天下。这和佛教的素食可以增长慈悲,以及慈悲为佛的根本之说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东西二方大圣人,世出世法,各臻极至。真使我们凡夫众生,赞佩不已。
  周礼云:‘天子无故不杀牛,大夫无故不杀羊,士庶无故不杀犬豚。’而唐朝的颜真卿,白居易等,曾先后奏请建放生池,凡此德政,皆慈悲之道,是故周朝享国八百年,唐朝二百九十余年,此皆戒杀护生之善报,非无因而致也,所以我们要想为国家奠基业,为世界求和平,为自身求健康长寿,为子孙求累世繁荣,应竭力戒杀茹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