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
首页 > 持戒忏悔 >  正文
佛教的“不邪淫”戒与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(黄小平)
上传时间:2015-03-02 11:24:03   点击次数:
佛教的“不邪淫”戒与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(黄小平)   《科技信息》   在人类的历史上,历来重视性道德教育和性自律。对性道德的遵从与否,是衡量社会稳定还是颓败的重要标志。当年的古罗马从盛到衰,最终灭亡,就是人们普遍蔑视性道德,造成性混乱。今天我国社会乃至世界秩序乱,也是跟人们(特别是青少年)的性道德意识淡薄有关。加强青少年性道德教育是时代的重要课题,它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,具有治国安邦、长治久安的意义。作为教育工作者,我们有责任借鉴任何有利于青少年性道德教育的思想和途径方法,进行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。在这方面,佛教的“不邪淫”戒便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重要思想和方法。   一、佛教中的“不邪淫”戒内涵   邪淫的定义是:以不合情、不合理、不合法的手段去攀缘异性,并以性行为作为主要攀缘的手段;或者说,是以贪、嗔、痴三毒之心去攀缘异性,并以性行为作为主要攀缘的手段。“邪淫”主要包括:自愿的婚外性行为(通常是指私通、通奸),未婚同居,婚外同居等。一夜情是邪淫;婚外恋婚外情包二奶婚外通奸是邪淫;婚前同居偷尝禁果试婚是邪淫(没有登记领取结婚证得到法律承认保护即是未婚同居)。佛教的“不邪淫”戒,是佛教的戒律之一。不邪淫切断了除合法夫妻外的一切性关系,它帮助我们止息对异性的贪著之心。   佛教的“不邪淫”戒是建立在因果律的基础上的,人若犯邪淫,所受果报,《华严经·十地品》里面讲:“邪淫之罪,亦令众生,堕三恶道。若生人中,得二种果报:一者,妻不贞良;二者,不得随意眷属。”而“远离邪淫获得四智善法。云何为四。所谓降伏诸根。离于散乱。得世间一切称赞。复得无量营从。”佛教对于防范邪淫,使佛教徒免受由于犯邪淫而遭受果报,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,做了一首皮囊歌说道:“尿屎渠,脓血聚,算来有什风流趣。”唐朝时候吕洞宾则说:“休夸少年趁风流,强走轮回贩骨头;不信试临明镜看,面皮底下是骷髅。”又说:“二八佳人体似酥,腰间仗剑斩愚夫;虽然不见人头落,暗里催人骨髓枯。”戒淫法说:“它诱惑我杀身破家,折我的寿,损我的福报,实在是害我性命的事情啊!我应该把它当作杀人的利刃来看,当作虎狼来看,当作毒蛇来看,当作勾魂鬼使来看,当作是我前生的冤家来看;若是能够作如上所说的来加以观察,就像是用水来救火,那么淫念就没有不息灭的啊!”   因此,如何受持不邪淫就是我们必须对待的问题,不要说我们只受持性行为不邪淫就好了,当我们对别人说话时,每开口都讲一些会使人想到邪念的话,这样也是不对的。我们对别人,行为必须要清净,男女之间说话要有相当的礼貌。所以戒邪淫的真正意义是广泛的,在律方面,要做到自己身心清净,还要使人身心清净,对别人彬彬有礼,恪守男女有别的礼貌。   二、充分认识邪淫的危害性   邪淫对广大青少年危害性不可小看。对于非婚性行为而言,当理解成为姑息、宽容成为放任时,社会风气将立即随之恶化,于是必然出现越来越多的婚前和婚外性行为,社会上其他的不道德行为也将因此层出不穷,更多的社会成员处于犯罪边缘,犯罪率将不可避免地急剧上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