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
首页 > 持戒忏悔 >  正文
戒律学研究:严持戒律勤修普贤愿行
上传时间:2015-06-04 21:03:59   点击次数:

 这次峨眉山传戒,因缘很殊胜,在全省来说,是四川省佛协第十次传戒,在峨眉山来说,是解放后几十年来的第一次,因缘很殊胜。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,举行传戒法会意义更有不同,你们有机缘在这里受戒,这是你们过去生中有福根、现在有福缘,才有这么个机会!所以,要认真学戒、受戒、持戒。这里是四缘具足,这么好的条件,应该安安心心,好好修学,不要空过光阴,要遵循师承的教诫教授,好好守规矩,好好锻炼。


我今天给你们讲的题目是:《严持戒律勤修普贤愿行》。这是结合峨眉普贤圣地情况来讲的。

一、严持戒律

(一)戒的重要

戒,印度语有三种名称:1.尸罗;2.波罗提木叉;3.毗奈耶。三个名称内容不同,各有作用。尸罗译为清凉,我们持戒可以熄灭烦恼火。三界犹如火宅,我们在火宅中,特别是内部的烦恼火为一切灾难的根本。持戒就能得到清凉、熄灭烦恼火,很重要的!

波罗提木叉译为别解脱,分为身、口、意。我们众生的身,业障很重;语,也是罪恶重重;意,贪、嗔、痴烦恼很重;持戒就可以使身、口、意三业清净,进一步证得身解脱、心解脱、慧解脱。身解脱不被业障所累;心解脱不被烦恼所障;慧解脱不为无明所蔽。所以持戒能使三业清净,得到身解脱、心解脱、慧解脱。所谓别解脱,是根据程度分别得到解脱,使三业清净,消除烦恼,消除业障,消除无明。

毗奈耶,译为调伏。我们的生活、行动根据戒律行事,以戒律为生活准则,就可以使烦恼调伏,罪障消灭,身心清净。

大家学戒要懂这个内容。什么叫戒?我们从这个名词就可以了解戒的重要性。所以戒的含义就有得清凉、得安稳、得安静的作用。

清凉就是除热恼;安稳就是除灾祸;安静就是除干扰(烦恼的干扰、魔的干扰)。还有寂灭,寂灭就是解脱的意思,解脱生死,除灭烦恼。所以总体来说,戒就有这些功用。

《华严经》讲:“戒是无上菩提本。”你要证得无上菩提,持戒是根本。等于修高楼大厦,根基不稳固就修不起来。持戒就是地基,有巩固的地基就可以修高楼大厦,不管你修百层高楼还是更高的高楼都修得起。

《佛遗教经》讲:“汝等比丘,于我灭后,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,如暗遇明、贫人得宝。”佛的悲心很重,在灭度以前还再三嘱咐。佛的大慈悲了不起!我灭度以后,你们应该以戒为师(波罗提木叉就是戒),你们能够以戒为师,就好像一个人在黑暗中见到灯光,获得光明,不会走弯路,不会跌岩坑;又像贫人无衣无食很痛苦,得了宝就不愁衣食。这个譬喻很明显。

《大智度论》(龙树菩萨写的,就是解释《般若经》的《大智度论》,有一百卷)卷十三有这么几句话:“大恶病中,戒为良药;大恐怖中,戒为守护;死暗冥中,戒为明灯;于恶道中,戒为桥梁;死海水中,戒为大船。”把戒的功德、戒的作用说得很清楚。

“大恶病中,戒为良药”,你得了恶病,不得了了,不治之病,戒就可以作良药。

“大恐怖中,戒为守护”,你在恐怖之中,遇到什么恐怖?恐怖很多的,世间上的天灾人祸很多的呀。你能够持戒就可得到守护。受了戒的人真正得到戒体,有善神守护,可以逢凶化吉,遇难呈祥。

“死暗冥中,戒为明灯”,死暗冥中,戒为明灯。在沉沉的黑夜之中、幽冥之中很寒冷、很黑暗、很恐怖的情况下,戒是明灯、是光明,能得到温暖。

“于恶道中,戒为桥梁”,三恶道,有人间的三恶道、冥间的三恶道——畜生、饿鬼、地狱。人间种了上品十恶就是地狱;中品十恶,饿鬼;下品十恶,畜生。这种起心动念都在三恶道中,很可怕的。你能够懂戒,能够学戒,能够持戒,这个戒就像金桥,你走上了金桥就可以脱离恐怖,脱离恶道,所以于恶道中戒为桥梁。

“于死水中,戒为大船”,死水呀,波浪不兴,落下去只有被淹死,持戒就如得了大船,能由此岸到彼岸。

(二)戒与律的差别

戒与律的意义不能含糊不清,戒与律是有差别的。戒律的定义是: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在戒里面,分止持和作持。就止持来讲,诸恶莫作。戒律里面明明白白讲:杀、盗、淫、妄等根本戒与轻戒都不要违犯,即诸恶莫作嘛。众善奉行——凡是有利于别人的,有利于集体的,那就要作。止恶、行善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。

止恶,什么是恶?凡是以损人为前提,以害人为前提,而利益自己的,叫做恶。什么叫做善?凡是以利人为前提,而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叫做善。

不害人,必定会利人;要害人,决定不会利人,这是连带关系。止恶就能行善,不止恶就不能行善。止恶,只是防止过失方面;行善就广泛了,那是集体性的、众人性的。你们这次受戒,在登坛、个人白四羯磨以后,可以得到戒体。那么,这个戒体,就是你本身的了,你要依戒修行。但是呢,你是僧人,就必须服从僧团的制度。要学戒、要诵戒、要羯磨、要安居。进一步把僧团制度建设好,保持和合僧团,使这个僧团影响社会。凡清净的僧团影响社会是很深的,在这中间也起到弘法利生的作用。

弘法利生、广利人天、有利四生,这是大善。这就是作持。这是律的范围的了。所以戒律两个字,律可以包括戒,戒不可以包括律,但是两者是相通的。这点大家要注意!自己受了戒,要保持戒体。同时,过集体生活要遵守寺院的规矩,养好道风。凡是寺院规定的一切,如朝暮课诵、过堂、坐禅、念佛、念经都不能违反,那就是持律了,能够持戒进一步持律。这么一个清净僧团,有利于社会、有利于人民,那就可以弘法利生,使正法久住,起到这么大的作用。

(三)以正信、正见为持戒的先导

1.正信

学佛不是迷信,不是盲从,不是神秘,不是玄妙,不是空洞,而是讲实际。正信就是首先要有正见,有正见才能有正信。在正信、正见的基础上持戒才很巩固。要发心持戒,认识戒的重要。持戒就是修正行。

正信是什么?正确的信仰。我们信仰什么?根据定义,于实德能,深忍乐欲,心净为性。什么是实德能呢?德,应该是三宝的功德;实,就是因果的真实,即四谛因果的真实;能,就是修持的功用。我们学佛首先要皈依三宝,对三宝的功德坚信不疑;对因果的真义、对四谛(佛最初说法就是说的苦、集、灭、道四谛,说的是世出世间的因果,这个因果贯通于三世,贯通于世出世间)这个真理,我们应该坚信不疑;对于修持的功德,修一分善,集一分功德,坚信不疑,所谓修证不二,你顶个礼、作个揖、插柱香、供杯水,功德不落虚空。

所以信,就是这么三种:对三宝的功德、对因果的真理、对修持的功德,应该坚信不疑。假设这三种你都不信,不信三宝、不信因果、不信修持的功德,那你出什么家?学什么佛呀?

2.正见

这个见是以理、慧为主,有慧就指导行持,所以六度中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)什么是第一度呀?《金刚经》说得清楚嘛!就是般若。就要有正见,没正见不能得般若。佛法重智慧,佛在经中赞扬般若,是摩诃般若波罗蜜。我们必须要靠伟大的智慧到达彼岸。正见就产生般若,没正见不行,唯有正见才能指导行持。佛在成道以后说法,说四谛八正道,在讲道谛的时候就讲八正道,在八正道中首先就是正见,见解要正确。佛法之“见”最根本的是什么?缘起性空。不管小乘大乘法门,一个是缘起,一个是性空。缘起讲万有,性空讲真空,如两大车轮。缘起性空之见就是中道之见,也是中观之见,而不是世间那种偏见,世俗的偏见不是断见就是邪见。

断见是什么呢?只信现在,不信将来;只看物质,不看精神,所谓人死如灯灭,死了就没有了,生命相续都否定了,这个叫断见。邪见是什么呢?走邪道,如印度的顺世外道,他否定因果,当然进一步就毁谤三宝、毁谤佛法,这都是邪见。佛教就是缘起性空之见、中观之见,中观就是不落二边、非断非常。这就是正见。对于人生宇宙必须要以这个来作为衡量的标准。

有正见以后才能巩固正信,进一步就以持戒为先导,就会认真持戒。

下面我把《佛遗教三经》之《八大人觉经》给大家简单提一下,我觉得《佛遗教三经》都很重要,我在初读佛学院的时候,首先就读《佛遗教三经》。我在佛学院讲课也是首先讲的《佛遗教三经》。

《八大人觉经》,什么叫大人?大人就是学菩萨成佛,大心之士。在佛的十个名号之中,有调御丈夫,调御丈夫就是大人,他能调伏烦恼破除障碍。过去的人赞扬出家、学佛乃大丈夫事,非王侯将相所能为。出家是大丈夫干的事情,一般王侯将相都赶不上,都做不了。为什么呢?出了家就是佛子,佛子就必须成佛。成佛就要修菩萨行,修大慈、大智、大愿、大行,所以叫大人。我们出家学佛,就要学大人、学菩萨。

觉,就是觉悟。我们应该觉悟哪些?观点应该清楚、应该正确。《八大人觉经》就阐明了佛教的人生宇宙观,对人生怎么看?对宇宙怎么看?从而能够认清前途,走一条解脱的道路。这条道路,在大乘经典处处都指出了的。宗喀巴大师写的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就分为道前基础、下士道、中士道、上士道。其中心是:出离心、菩提心、真空见。若是人生观、宇宙观不正确就不会看透世间、厌离世间,那就不会有出离心,你就永远解脱不了,那就是长轮生死,所以出离心很重要。具出离心,才可以发菩提心,自觉以后才能觉他,才能修大悲大智,从中发真空见,这个要般若智慧。《八大人觉经》的这些观点就是给我们指出要正确对待人生,对待宇宙,对待一切法。要有出离心,进一步发菩提心,真正做一个佛弟子,走向大人的道路,走向调御丈夫的道路!

第一觉悟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蕴无我,生灭变异,虚伪无主,心是恶源,形为罪薮。如是观察,渐离生死。

这几句话贯通了佛法的基础思想。佛教的基础思想,不管小乘大乘是共通的,就是“三法印”。衡量佛法是不是世间法,是不是外道,衡量佛经是不是真的,那就离不开这三法印。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。有的地方提到四嗢陀喃就加一个有漏皆苦。这就是佛法教义的中心。印证是不是世间法,是不是外道,就以这个为中心。

我们学佛首先要有无常观点,无常故苦,苦故空,空故无我,这是连带关系。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,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》中谈到“积聚皆消散,崇高必堕落。合会当别离,有命咸归死”。

“积聚皆消散”,哪怕你钱再多,是百万富翁、亿万富翁,都是靠不住的,终归消散一场空,而且那个东西害人不浅,所以佛将金钱当毒蛇,是很危险的。

“崇高必堕落”,你官位再高,政治地位再高,必然有一天要落下来,而且越高落得越惨,历史上都可以证明。

“合会当别离”,凡是因缘法,有合就有散,有生就有灭,你一家人再好再好也有别离的时候。吃点筵席,朋友在一起吃得酒酣耳热很高兴,但是一会就散了,天下无不散之筵席。生离死别,人生是难免的。

“有命咸归死”,有生必有死,死无定期。你说老年人该死,可不少小娃儿、青壮年还是死了,害各种怪病死,就不分男女老少,不分富贵贫贱,这个是很平等的。

要有无常观,才晓得人生是苦,一切都是空的、都是幻化的,这是佛家对世事的观察。一个正确的观察,的确就这么一回事。有为法嘛,是有变化的。

“五蕴无我”,我们这个五蕴身,是没有一个实有我体的,你不要执着五蕴身。你为了五蕴身,想尽办法将之保养好,求享受,这就是造业!你看社会上的五毒:贪污、盗窃、抢劫、杀人、黄色、淫乱、吸毒、贩毒,说来说去为了什么?为了五蕴身。结果灾祸临头!那就是执着一个五蕴身有我,有我在享受。

“心是恶源,行为罪薮”,我们凡夫的妄心,是罪恶之源,我们这个身也是众苦之本。

因此,你能够有这个观察那就可以生厌离心,有厌离心就真正地可以舍离一切、安心行道。你看我们的大祖师,那些修行者,抛妻离子,抛弃富贵功名,粗衣蔬食,过清苦生活,是什么原因呢?他就是看淡了这些!看得清清楚楚的,看得远,这样他就安心行道。这就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观、宇宙观,我们应该具备。

第二觉知多欲为苦,生死疲劳,从贪欲起,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。

痛苦从贪欲起,少欲则身心自在。这一觉,就是觉悟欲为苦本。欲就是欲爱,欲为苦本,贪心重、欲爱重、对财色名食睡不舍就是痛苦之本。众生在生死之中受尽疲劳,就是为了这个贪欲。痛苦奔波都是从贪欲而起,必须少欲无为,就是对于六尘境界不要有所攀缘,不追求、不造业,这样身心就自在、解脱。

第三觉知心无厌足,惟得多求,增长罪恶。菩萨不尔,常念知足,安贫守道,惟慧是业。

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要知足,知足常乐,终身不辱。我们要安于贫穷,而乐于追求正道。要知足,生活上要勤俭、要朴素、要淡泊,不要去追求享受。出家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。有句格言“不知足者身富而心贫;知足者身贫而心富”,不知足的人他有财富,实则他心头很贫穷、很渺茫、很空虚;能够知足的人呢,虽然淡泊一点、清苦一点,形式上很贫穷,实际上心胸广大,有无穷的财富,就是智慧。这是可靠的,终身可靠的。

第四觉知懈怠坠落,常行精进,破烦恼恶,摧伏四魔,出阴界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