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德法语 | French
持戒,保证你不堕三恶道
上传时间:2015-06-04 21:04:19 点击次数: 次
戒定慧到底是什么?总而言之,不外乎看破、放下,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。持戒是放下,放下一切不善的念头、不善的言语、不善的行为,这是戒。定也是放下,定就更深了,定放下什么?放下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,那是定。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放下,智慧就开了。一切不善的东西放下,这就不造业了,虽然在六道轮回,保证你不堕三恶道。持戒,保证你不堕三恶道;修定,保证你超越六道轮回,超越十法界;大彻大悟,你就生到实报土,一真法界。这是佛法修学最高指导纲领,落实在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发菩提心、一向专念这个法门也在其中。这么多法门看你遇到哪一种、你喜欢哪一种,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,因为它最高的指导原则是相同的,放下看破相同的。只要真正能够把这个看破、放下抓住了,一切法门真平等,我们跟世界其他宗教也平等,真正不可思议!
我们再看下面念老引用的「《大日经疏一》」,一是第一卷,里面说,「梵云」,梵语,「萨婆若那,即是一切智。今谓一切智智,即是智中之智也」。梵语萨婆若那翻为一切智,也翻为一切种智,智中之智,这自性本有的,不是从外来的,外面找不到。「又一切智智,如实了知,名为一切智」。又,这都是《大日经疏》里头说的,「又谓此智,菩提心为因,大悲为根,方便为究竟」。这下面有解释,「菩提心为因者,谓行者」,行者是修行人,是依这个经发心修持的,行者「如实知自心也」。是你自己的真心、是你自己的自性,这从体上讲的。
「大悲为根者」,大悲是从相上讲的,它是什么样子?大慈大悲,这是它的样子。所以,佛教最简单的表法,有人问什么是佛教?祖师答覆他,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这就是佛教。慈悲是实智,真实智慧。方便是权智,善巧的运用,没有一定的方法,活的,因人、因事、因时、因处不一样,千变万化都用得非常巧妙,把你问题解决了,令一切众生皆大欢喜,也叫善巧方便,就是权智。「谓行者发悲愿,拔众生之苦,与以乐也」。拔苦是大悲,与乐是大慈,要知道大慈大悲是我们的真心。佛佛道同,一切众生统统都有,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每一个众生都有,所以佛说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。现在为什么没有了?变成自私自利了?你迷失了自性,你现在用的心是阿赖耶,妄心。妄心里头也有慈悲,是有条件的,佛经上讲爱缘慈悲,你爱他,对他有慈悲;你不爱他,就没有了。扩大一点叫众生缘慈悲,这人心量大了,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,这心量扩大了,跟我没有关系的人我也爱他,真心爱他,真心帮助他,这个慈悲心扩大了。菩萨叫法缘慈悲,比这心更大,不但爱一切人,爱一切众生,六道众生都爱护,花草树木都爱护、山河大地都爱护,这就愈扩愈大。到如来果地上的大慈大悲,遍法界虚空界全在其中,他看整个宇宙、法界是自己的法身,就是自己一体。所以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无畏亦然」,这到究竟圆满,究竟圆满就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了。愈往上提升他就愈大,心量大才能解决问题,心量小,虽然想解决问题,解决不了。
心量为什么不能扩大?就是自私自利。所以这个根源就是我,我是迷的根,慈悲是觉悟的根。慈悲是没有界限的、没有边际的,我是有范围的、有界限的。这就是为什么学佛头一个破我见,破我见才算入门,小学一年级。我们虽然不能够做得到,但是要知道,知道什么?要生惭愧心。小小圣,小乘的须陀洹,初果,大乘《华严经》上十信位菩萨初信,初信他所证得的跟须陀洹是平等的,就是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。八十八品见惑,佛在讲经教学为方便起见,把它归纳成五大类,第一个叫身见,就是身体。所以你入佛门,就证得什么?身体不是我,你得承认这个。身体是什么?身体是我所有的,像衣服一样,衣服决定不是我,它是我所有的。这身也不是我,你能把身放下,身这一放下,烦恼放下一大半,起心动念都为这个身,要名也是为这个身,要利也是为这个身,要什么都是为这个身。要没有身,不就全部没有了吗?佛教我们,你学佛头一关把身见破掉。
- 【上一篇】:戒律学研究:严持戒律勤修普贤愿行
- 【下一篇】:如果我们不能够持戒修行,功德都不扎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