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戒是良医
妙莲老法师
(一)五戒是良师
一、众生受戒入佛位
诸位善男子、善女人:你们发心回山求受三皈五戒;皈戒的目的是要在世间上做一个完美的人;不受戒就不能做完美的人吗?当然也可以,但功行福德没有受了戒那样来得广大哦,难得的这种好良缘,你们放弃了家中一切重要的事来这里受戒,当然这比家里一切的事都重要,家中事重要,那只是关乎一生之事哦,求戒的重要,不但关乎今生事,也是为下一世打良好的基础。什么基础?福慧之基础啊!恭喜你们,有善根、有福德!往昔因缘已经成熟,现在发大心回来灵岩山寺受三皈五戒,灵岩山寺协助你们行菩萨道,协助你们结菩提果。
大家为什么要受戒?!不受戒不可以吗?受了戒有什么好处?这道理都是很重要的,处处都要留心学习。经中告诉我们:‘受持三皈、具足众戒、不犯威仪’,这些都要慢慢学好。一直要学到证四果阿罗汉,才是在凡夫界学到家。其实还有圣果界,到了菩萨还是要学,学到成佛;到了佛陀才学圆满,叫做无学。像弥勒菩萨虽然已到了菩萨最高的位置,但仍没有成佛;所以还是要学;何况我们现在是不折不扣的凡夫,那能不学呢?大家是来于五戒的,五戒要怎样来奉行呢?大家还是要在各威仪细行之中保护戒,这是很重要的。君子不威这不镇邪!
有人错误的想法:为什么要受戒?受戒不是自找麻烦吗?好好的一个人,为什么要受束缚?这事不能做,那事也行不得。其实,受戒是学最好的行为,就是要我们做好事,不要做坏事,也就是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;更是平常所说的:‘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’。守戒就是觉悟的菩萨,不守戒就是迷惑的凡夫;守戒就能得解脱,不守戒就是生死的众生,守戒就是入菩萨位,不但入菩萨位,还可入佛位呢!所谓‘众生受佛戒,即入诸佛位’啊!
大家在社会上乱忙几十年,有没有做过一件最便宜的事?没有!现在大家信佛、学佛;发心来受戒,这就是做最便宜的事,因为菩提路开了。戒是菩提本,所谓:‘戒为无上菩提本’,又云:‘万丈高楼从地起,菩提涅槃戒为基’,要造高楼,地基要打好,要想证菩提,持戒就是基础。戒是多么重要!诸位发心来受戒,无量的功德都有了,我真为你们高兴!祝福你们,受戒、得戒,依戒修行,得定慧圆满。
有了定慧自然能断一切恶、修一切善;这就是戒的意义、戒的精华、戒的归宿。有定;心就静,静就能安,安就能正思惟而得。得什么?得戒定慧三无漏学!那样自然能了生死。这就是你们发心来受戒的目的。
大家不要想:守戒好苦!要知:你守戒将来就得到大安乐、大解脱,不守戒将来堕落才是真苦。不要把意义弄颠倒了,要有正知见。
一般来说,五戒好像只是在家居士受的。不错,五戒是在家居士所受。不过大家要知道,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,三世诸佛皆以五戒为根本。五戒是诸佛的根本、是基础,根还要有技干、叶子,才能够结无量的果实;要想果实好,要庄严你的因花,这就是你们求受五戒、守五戒的意义。诸位受了戒!能把五戒守好,可保持人身,决不堕落三涂,人的资格有了,那学佛就容易,那你成佛的根基已经有了。
二、止恶修善依佛戒
在未讲五戒条文前,先告诉大家一则因缘故事,这就是谈到戒的精神。佛陀在世的时候,有位盲眼比丘病了,盲比丘想缝补袈裟,瞎了眼嘛!就算勉强可以缝,怎么穿针呢?盲眼比丘就说:‘那位菩萨要修福,代我穿针?’其他比丘都出去托钵了,没人答应。世尊就说:‘我来帮你穿。’盲眼比丘眼睛虽然瞎了,耳根还明了是世尊,‘世尊啊!您老的福报早已圆满了,还要修福吗?’‘不错,我的福报是圆满,但我不舍这种福。我的福之所以圆满,都是从这些微小的福聚积来的,所以我很珍贵、很珍借。没人做我来做,我要求福!’
你看世尊福报圆满了,还抓住机缘不舍穿针之福,何况我们凡夫?大家听了,不但大福要修;小福也不要舍,这就是戒的精神应当要做的;你不做就犯戒!这是讲善的方面。恶的方面怎么讲呢?当然一切恶都要断。因此,‘戒’之一字的定义,不是叫你单方面的戒恶——诸恶莫作;更重要的是要你众善奉行——大善要做,小善也要做。如果你大善做不到,就要从小善下手;慢慢积功累德,到你有福报时就能行大善。舍了小善不做、小幅不积、好高鹜远,哪会有大福报?
佛家讲戒!固然你不能做恶,还应当积极修善;做恶是犯戒,不修善更是犯戒。佛戒无量无边,但纲要不出身口意三业、善恶两方面,造恶是身口意在造,修善也是身口意在修。那要如何持戒?就是应当做的要做,不应该做的恶业;大恶业不能做,小恶业也不要做。犹如浮囊渡海!不能有了洞。小恶业日积月累做多了,就变成了大障碍,凡是恶都是苦的根源啊!所以首先要止恶再来行善,恶不止来行善,善业被恶业障蔽了;也得不到善果,好像碗筷、手不清洁,煮出饭来,不但吃了得不到好处还有害处。
大家要把戒的定义认清楚,‘戒’消极来说,是要防非止恶;积极来讲!是要止持并行恶要停‘止’,善要奉‘持’。为了利益人,也为了利益自己,要服务人,服务人你自然就有福报。菩萨道是向众生中求,所以我们学道要多结人缘。
要依什么方法才能达到众善奉行、诸恶莫作呢?就是你这个戒。如何众善奉行?就是勤修戒定慧,如何诸恶莫作?就是禁止杀盗淫。如何降伏杀盗淫?那就要修戒定慧。要想戒定慧圆满!杀盗淫一定要断得清清净净。不断清净就没有戒,没有戒,那里有定有慧?没有定慧!这个人多么苦恼,你想有福有慧,那就好好持。有了戒就有定,有定就有慧。
谁不想有福慧?要想福善圆满,要依戒,要想不受诸苦,要依戒。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,其实只要八个字就能概括,就是‘诸恶莫作;众善奉行’,再浓缩成精华就是一个‘戒’字。诸位为什么要来受戒,现在明白了吧!我真为你们高兴啊!!只要你们戒诸恶,只要你们戒懈怠懒惰,勤修众善,那就福慧都有了。有了福慧人人尊敬你,那你是多么高贵啊!这样的大好处,祝你们要得到。
诸位要注意!我们固然想要断恶来修善,但想断恶就那么容易断吗?如何才能断恶呢?实实在在要修善才能断恶哦!这要勉励、要努力。如果恶业断不了,那是你善业少,只要多多地修善,善业圆满;恶业就断了。诸位多少都知道念佛的好处,念佛是要断贪嗔癡三毒、妄想;可是想不打妄想就不打了吗?你愈是不想打妄想,它愈是污浊邋遢天南地北地想。那有什么办法呢?还是多多地念佛,佛功德有了,心自然平静。现在心地降伏不了时,不要理它,你多多地念佛,业障如何地深重,不要理它,你多多地修善。这是彻底究竟的办法。
诸位来受戒,想要把戒守好吗?靠自力不容易,我们要多念佛求佛陀加被。如何把佛念得好呢?这要持戒来辅助。所以,要持戒,佛才能念得好;要念佛,戒才能持得清净。持戒念佛如鸟之两翅、车之两轮,缺一不可。这点受戒的人要明白,念佛的人也要明白,因此我们请戒的时候,不要忘了讲念佛;讲念佛的时候,也不要忘了讲戒。
三、上求下化菩萨道
现在请大家打开戒本,这戒本叫做‘在家菩萨戒本’。诸位既发心受五戒,就要把五戒看得慎重,因为五戒是诸佛的根本、是菩萨戒的基础。戒本中的戒条是从‘优婆塞戒经’的‘受戒品’中所录出的,是专给在家菩萨受持的,有六条重戒、二十八条较戒!共三十四条。梵网经有十重四十八轻,是出家在家菩萨所同受。这是我们通往佛道的一条大路,也是我们造宝塔、造宫殿的一个蓝图,更是通往佛国的一个地图指南。
诸位是发心来受五戒,不是受六重戒;更没有受持二十八轻戒。我之所以用菩萨戒本;是希望大家能高升。菩萨戒有六条重戒,你们受了五条,就只剩一条没受。万事起头难,就像破竹子,头一节劈开,以后就容易了,受五戒、执持五戒!然后进一步发心受菩萨戒,就会驾轻就熟不觉得难了,而且行得逍遥快乐,直归老家,太令人兴奋了!
我们要想造摩天大厦、顶天宝塔,一定要有个蓝图,在大海洋中航海,一定要有指南针,现在大家要想行菩萨道,根本下手处就是要了生死。了生死要先去除障碍,这戒本就是助我们除障碍的一个指导,是我们航向萨婆若海(佛果海)的一个指商,是我们建大殿的蓝图——将来诸位都是坐在大殿佛案内的一尊佛,也是造宝塔的方法将来你们都要入佛塔哦!为了我们自己的前程——了生死、成佛道,要照着菩萨戒本的轨道来行。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大慈悲告诉我们、指导我们,要我们依此来学习。
菩萨戒的内容是什么?要学菩萨,要先明白菩萨道的定义。菩萨道的圆成要靠什么?一要上求佛道,二要下化众生。为什么要上求佛道?现在我们是初发心,不像观音、文殊、普贤等大菩萨,是倒驾慈航的菩萨摩诃萨;他们是上求佛道圆满了,再以菩萨身度众生;所以只有下化众生,没有上求了。
我们是凡夫发菩萨心,要上求佛道——求佛陀加被我们,要下化众生与众生结缘,与众生结缘我们修道才没障碍!才能得到帮助。这样说来;利人就是利己,成就佛道还是要在众生身上求。像观世音菩萨,以及文殊、普贤这些大菩萨,何止上求圆满?下化也究竟了。那为什么又要倒驾慈航呢?这就是悲心无尽。因为还有无量无边的苦恼众生,悲心所使还是要化度众生。这就像刚才所提的,释迦世尊他的福慧虽然圆满了!还是不舍穿针之一福。
我们要想圆成佛道!第一要发菩提心利益人。怎样利益人?一定要拿金银财宝来布施才是利益人吗?不是哦!时时在行住坐卧之中,有谁要求帮忙就当仁不让、见义勇为。大家若能这样发菩提心,世界哪有戾气?哪有战争?我们要以菩萨道感化世界,使人人心里安静,大家彼此协助,让这世界变成一个菩萨的世界、清净的佛国。
第一条:不杀生戒
一、慈悲不杀最第一
讲到戒条,初听佛法的人要冷静下来,好好地细心听,就知道佛法微妙不可思议!愈听愈快乐、愈听愈自在,依着佛法修就能够得、能够证。佛法是心法,在佛法里,用一分心都不会白费的。你能够用一分力,就得一分自在,佛法就是能够安慰你的心。要想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,不可没有至诚心,诚之至极,佛陀的福慧皆能得。一分诚敬一分感应,大家要好好发菩提心,才能得到上品清净戒。
佛家的五戒——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,就是世间的五伦——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不杀是仁、不盗是义、不邪淫是礼、不妄语是信、不饮酒是智。五戒是保持身不造三恶业杀、盗、淫,口不造四恶业妄言、绮语、两舌、恶口。若再能意不造三恶业贪、嗔、癡,心地善良,这就是十善。
五戒只说到身口,意地为什么不说呢?好像小孩子骂人、打人,不犯过的,不能定他什么罪。初学佛受五戒,好像小学、幼稚园的学生,怎能要求他做得怎样好?慢慢进步到菩萨戒就重在意业。其实你身口清净,心也就清净了,心不清净,当然也影响到身口,互相都有关係的,因此不但身口要善,心也要善。一个人能守五戒、十善,就可生在人间、天上。所以,佛法单是五戒就能使人心平安静顺,没有烦欲争端。一人守戒一人安乐,一家守戒一家安乐,乃至一乡、一国、全世界都能守五戒,世界那有战争?都是和气、和平哩!
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,所以题目是‘杀戒第一’。五戒、菩萨戒以杀戒为第一,希望大家受了戒,就做个真正的菩萨,所以大家对这条戒要特别注意。菩萨道以度众生成佛道为先,要广与众生结缘,那当然要利益一切众生,利益众生第一点,要保存人家的寿命、健康,不要侵害人家,所以特重慈悲;慈悲为佛种子,因此杀戒在第一。声闻戒是出家戒,以了生死为重,想了生死要修梵行,所以断淫欲戒为第一,这是各有所重而分前后次第;虽有前后,其实都是第一。
‘善男子!优婆塞、优婆夷戒,虽为身命,乃至蚁子,悉不应杀。若受戒已,若口教授,若身自杀,是人即失优婆塞、优婆夷戒。是人尚不能得(火爰)法,况须陀洹至阿那含?是名破戒优婆塞、优婆夷,臭优婆塞、优婆夷,旃陀罗优婆塞、优婆夷,垢优袭塞、优婆夷,结优婆塞、优婆夷。是名初重。’
‘善男子’是一种美称,指本性善良、断恶修善的好男子,当然也概括善女人。这在佛法是很高贵的称讚。怎么见得?佛陀说法的时候,往往称文殊、普贤这些大菩萨。‘善男子!’现在大家也称善男子,多么尊贵‘优婆塞、优婆夷’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话叫做近事男、近事女。就是受持三皈五戒的男子、女人,要亲近奉事三宝,对佛事护持服务,求福求慧,学习佛法以开智慧,化导世间。受了戒要做到这样,没做到就是犯戒。否则你虽然受了戒,离三宝远远的,和世俗一般非正人君子在一起,那不要说守戒学佛,连人也做不好。我们要想学好!决定要亲近善知识,和好友在一起。世间人都知道,跟好人学好人,‘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’嘛!要保持亲近三宝,才叫做优婆塞、优婆夷。
我时常讲,凡是生而为人就应该行善不可做恶。人顶天立地!应该替天行道,绝对要修善,怎么能做害人的事?你是人就应该要做善男子、善女人。现在已经是佛教徒,更要做善男子、善女人,不要再有一点点恶;连心念都不可有丝微之恶。当然,这要持之以恆,时久即能心意清净。
过去无知,没亲近善知识、没遇好道场,遇恶缘造了恶事,怎么办?那是无知嘛!佛法慈悲不记过去恶,现在知道了,不能再造,从此止恶不为迟。过去的罪业要忏悔,‘有罪当忏悔,忏悔即安乐’。造了极重的恶业本该下地狱的,只要你自知惭愧,‘罪从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;心灭罪亡两俱空,是则名为真忏悔。’佛家最注重的就是忏悔!但忏悔后就不可再犯,要做到‘君子不二过’。以后好好精进,不要再懈怠退堕;知法犯法,那罪过可重了,这点不能不当心。希望大家受了戒要依戒做个好佛教徒,好好行菩萨道,拥护三宝度众生,做佛教在人间的桥樑,接引广大善男信女进入佛门,断恶修善、得安乐果报。
二、忍辱不嗔守杀戒
‘虽为身命,乃至蚁子,悉不应杀。’人身命是最贵重的,蚁子是最微贱的众生!;虽为自己的生命,也不愿意杀一只蚁子,这就是大菩萨!大慈悲嘛!在一般人想:‘我是一个人,蚁子怎能和我相比?杀一只蚁子算什么?微不足道嘛!杀戒怎么这样严格呢?’
以凡夫眼来看!蚂蚁只是蚂蚁:以佛眼来看;蚂蚁就不是蚂蚁了,它是未来之佛。只是造恶业堕落了才成蚁子;它还是有佛性,有佛性就是有善根,等它恶报受尽了,也能恢复本来的而目。人人都有佛性嘛!连蚁子之本性也与佛平等。大家都平等,所以不要以为你是人就欺负他!那完全是凡夫心,可怜的凡夫!愚癡的凡夫!现在受戒!要把蚁子当成自己的身命一样贵重,不要轻贱它。
- 【上一篇】: 忏悔的重要性
- 【下一篇】:持戒 学佛必修的课程 四清净明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