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德法语 | French
香——持戒精进一瓣香
上传时间:2015-06-16 17:41:51 点击次数: 次
香——持戒精进一瓣香
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“香”。提到香,人们在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馨香袅袅、香气陶人的佛教法事场景。俗话说“烧香拜佛”,拜佛总是和烧香联系在一起的。不管是寺院僧众、在家居士,还是一般的善男信女、普通百姓,都把“烧香”作为供养佛菩萨的一种主要形式。在佛家看来,香不仅代表着人类生命中一种最美好的感觉,而且还有灭除一切生死烦恼,得到清净自在的意蕴。其实,供养佛菩萨的香又岂止烧香一种呀,还有涂香、末香、线香、瓣香等不同的种类与形态。
香的制作材质
按原料说,香大多是指用富含香气的树枝、树脂、树根、树叶、木片、花、果实等所制成的香料,如旃檀香、沉香、丁香、郁金香、龙脑香等;也有动物的分泌物所形成的香料,如麝香等。
就形态而言,出于不同场合的不同需要,香有末香、线香、瓣香、盘香等多种形状。所谓末香,就是香木的粉末,既可以点燃熏嗅,也可以加入油料,涂抹在身体上,以防虫咬。所谓线香,是条状的香枝,用香木粉末加糊制成的细长如线的香,因其制成以后“枝长如线”,故叫线香;又因线香能长久燃烧、焚熏,故又叫“仙香”或“长寿香”。所谓瓣香,就是香檀木碎块,即把檀木劈成一片一段的小瓣。上等檀方木被佛教视为香中之极品,所以瓣香又叫“大香”。所谓盘香,就是把线香在干硬之前,弯成重叠的环状的香环。这些形态各异的香华,大多是由多种香料合制而成的。
不同的香料,会散发不同的馥郁香气。而让这些香散发香气的使用方式,又分为三种:用焚烧的方法,使它散发香味,称为“烧香”;放在炙热金属或炭块上熏炙,使它散发气味,称为“熏香”;把香料涂抹在身体、衣服上,使它自然散发香味,称为“涂香”。
在佛典中,对这些使用方式各不相同的香,赋予了不同的意蕴。
香的意蕴
因为香能祛除一切污气与不净,使人身心舒畅,产生美妙的享受,所以在佛教中,常被用作佛菩萨的供养物,并把这种人类生命中的美好感觉扩大,或者加以重新阐释。佛经中认为,香有持戒清净之义,是象征修行者的戒德之香。有的佛经中,还以香来比喻圣者的五分法身,即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称为“五分法身香”。在各种香的使用方式中,供养佛菩萨最常用的是烧香、涂香和末香三种。“烧无价香,泥香涂之,末香以散”。
烧香时怎样祷祝
烧香,指在诸佛、菩萨、祖师像前燃烧各种香,是佛教必备的五种供养或六种供养之一。燃烧所用的香料在品质、形态上并没有一定之规,主要有丸香、散香、线香、末香等。
《大日经疏》记载,烧香具有“遍至法界”的意义,就好像天上的树王,在开放时所散发出的香气,不受顺风、逆风的影响而能“自然遍布”。又好像各种功德,被智慧之火焚烧,就会解脱风力的束缚,随着“悲愿力”自由运行而能“普熏一切”。
在禅林中,也称烧香为拈香,拈香的目的不同,其称谓也不同。比如,在开堂之日,拈香祝天子政躬康泰,称为“祝圣拈香”;初任住持或初次开堂说法时,为自己本师拈香,以表明传承及感念恩师之意,称为“嗣法拈香”;为诸佛、菩萨、施主、信徒等拈香,冉宣说佛法,称为“拈香佛事”。
按佛经上的说法,香为信心之使,凡夫俗子与佛隔越,所以要烧香遍请十方佛菩萨前来庇佑。在一般信徒及普通百姓中,则把烧香作为祈祷、祝愿的辅助力量,所谓“烧香请佛力,礼拜求僧助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正因为如此,人们把那些平时不努力,遇事才急于补救的做法,称为“闲时不烧香,临时抱佛脚”。
涂香还能够净养心境
涂香又叫涂身香,或涂妙香,指把香料涂抹在身体上,消除体臭及热恼,并用来供养诸佛、菩萨。据佛经记载,古印度暑热难当,人体极易产生污气。为了去除身上的异味,印度人就把方檀木等各种杂香捣碎、研磨成粉末,和水调之,并把它们涂抹在身体、墙壁和地上,也用来熏衣服、被褥。涂香所用香料也不是固定的,主要有香水、香油、香药和末香等。
因为涂香有去污净心之义,佛教就把它作为五种或六种供养之一,并赋予它种种功德。按照佛经的说法,涂香是清净之义,好比世间涂香能净除污垢、息止热恼一样,用“无为戒”涂抹、清除菩提心中一百六十种妄谈戏论的染垢,就能灭除生死烦恼,得到清凉心性。在有的佛经中,更是把供养涂香赋予增益精气、令身芳洁、调适温凉、长其寿命、颜色光盛、心神悦乐、耳目精明、令人强壮、瞻睹爱敬、具大威德十大功德。
末香弥布
末香又叫抹香,指呈粉末状的香料,主要供撒布于道场或塔庙等地,也可作为烧香点燃熏嗅,或加入油料制成涂香。佛教中把末香与散香、烧香、涂香四种香作为十种供养中的四种。
在佛经的解释中,供养佛菩萨,除各种有形的香之外,还有一种无形的、更加超越的境界,就是“心香”。以心香供佛,比喻对佛具有精诚的心意,就如同焚香拜佛一般。在供香时,将身心沉静下来,让香成为僧众与佛菩萨之间最寂静深秘的交往。现在,也常用“一瓣心香”或“心香一瓣”来表示对心所景仰者的诚挚、崇敬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