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
首页 > 素食文化 >  正文
吴秀波 平常心吃平常饭
上传时间:2016-11-24 17:18:14   点击次数:

   空气中飘荡着饱经摩挲的旧书卷、新鲜的橙汁和煎蛋莴苣三明治混杂的奇妙味道,吴秀波坐在书虫靠近小窗的一张桌子前,面前一玻璃杯水,热气氤氲。身边几桌人,或者一边聊天一边进食,或者一边吃饭一边阅读,兴致勃勃得似乎并没有专心享受一顿饭的余裕。

  吃素与享受:舍不得放下吃饭的感觉

  吃素是一种选择,但是,是什么让一个曾经开过餐厅,并且无肉不欢的男人愿意满足于窄小的实物选择?

  吴秀波伸出手来,温暖而富有光泽,虽然其实8个月前它还粗糙干裂,必须缠满了胶布才够出镜资格。“跑了十几家医院,吃了各式各样药,有便宜到几块的膏药也有贵到几万块的,吃素之后三四个月,好了。现在几乎是年轻时候的双手。”

  有一种理论说,当感觉想吃什么食物的时候,最好应对就是马上去吃,因为那是你的身体在对你弱弱地提要求。但现代都市人一向流行对自己狠,拒绝自己比拒绝债主还不留情。年过不惑的吴秀波并不,他诚实地与自己相处。“我觉得原来自己容易心躁,食素后一是心静了,二是没那么多分别了。”

  吴秀波以前曾经有过为了节食而吃素的时候,每回吃饭前都要把曾经爱吃的肉菜比如卤煮火烧都挨个儿回想一遍,万一赶上旁边别人端个肯德基,“人生理念都得错乱一下”,只好马上扒饭吃素菜,眼不见为净。真正顺应自身需求吃素后,拍一场吃火锅的戏,已吃得出锅边素的土豆中浸透的肉味。“当初吃素是因为要去掉吃肉的分别心,所以也不会歧视吃肉这件事,这样的分别心也不该有。”

  吃素与享受食物,“每顿饭花半个小时享受美食”和“再不思考每天吃什么”这两组关系看上去颇具冲突,却他被统一在“进食的幸福感”上。“我现在觉得吃饭吃的是心情,也有很多人都说‘好吃到哭’,食素者在吃米饭时都有这样的经历,我吃了那么多年肉没有那种感觉,现在吃素了就深有体会——非常幸福,也会吃到感恩,觉得造物主对我们那么恩赐,能给我们温饱……吃素吃到现在,不是说我还想不想吃肉,而是我不舍得放下那种吃饭的感觉。”

  进食的心情对于我们享受食物影响真有那么大吗?

  我一个朋友,有天去吃川菜,吃得特别开心,第二次又去吃,刚刚吵完架去的,点了同样的菜,觉得特别难吃,所以心情真的会决定食物的口感。

  你第一次感到进食本身带来的幸福感是什么时候?

  一次飞机餐,我单吃的米饭,因为飞机上没有专门的素餐。那种体验用语言说不出来……米饭的香味跟原来不同了。我之前吃了45年的米饭,也没有像现在感觉这么香的,要是往米饭里加别的,就像往咖啡里放胡椒或是往白水里放醋或糖一样。

  是因为素食而让味觉变得更敏感吗?

   可能因为没的选择了,我会更加关注正在吃的食物上。比如原来做清炒菜心,我会放点肉进去,吃起来就顾着吃肉了,根本不知道配菜什么味道,后来只有菜了,才发现原来菜心会有那么多层口感,最后的一层就是甜的。

  介绍一个你最爱的素菜?

  芹菜炒熏干吧,下饭百吃不厌。吃素的概念就是分别心不大,一块馒头就这腐乳就能满足。

  很多人会把吃素和减肥联系在一起,你的实际经验是?

  吃素也会吃成胖子的——因为对主食的需求更大。给你一张烙饼,都会觉得那烙饼太香了!而且我是吃肉比较容易瘦的体质。

  那不是更要时刻和自己作斗争?

  所谓减肥和控制体重没有任何捷径,要么大量运动要么节食。因为大量运动需要每天固定运动时间与运动量,这对于声明来说还是奢侈,还要注意肌肉与骨骼不被损伤。

  饮食上有什么一定遵守的规则?

  一,吃饭时候慢一点,细嚼慢咽。年轻时候都喜欢狼吞虎咽,现在也能放缓一点了,当然是工作不那么忙的时候;二,尽量吃早餐,因为有过一段时间不吃早饭,胆会疼。

  美食与体重:缩减欲望才有更大自由

  吴秀波无疑正处于成熟男性所能有的那种容光焕发的阶段:发量依旧丰厚,夹杂一点得体的灰;面容清癯,眉眼长长飞入鬓边,线条像杜堇的工笔人物画,现成是一位士绅该有的从容模样。很难想象他在公司里原来的外号叫“吴半本”——因为常年拍戏减肥,有机会去餐厅吃饭时,菜单的一半都能穷凶极恶给点了,剩菜多到司机都看不下去,从此吴秀波就退出点菜界。

  “现在好了,出门再也不用看菜谱,因为素菜就那么几种,看了也没用。”他笑言,不是因为吃素而容易减肥,只是更容易接受关于自己的真相。

  并非少年成名的弊端之一,就是没有从小培养的“明星作息”,尤其是饮食,往往按照普通人的食量评判自己,每每“过量”,然后再千辛万苦地减肥。“亚洲电影就是这种风气,被韩国搞得越来越瘦……但既然是产品销售就要符合产检需求啊(笑)。表情是靠五官很细微的变化来传达的,所以五官清晰很重要,如果过于丰满,面部的表达能力就会衰弱,所以还是要控制。”

  自诩“特能减”的吴秀波,拍戏前的体重大概140斤,拍戏时就要控制在130斤左右,没有秘诀,就是不吃,常年挨饿。“减肥也是挺逗的,不是饿一周吃一周回变回原来,而是饿一周吃一顿就会反弹,简直奇怪至极。我大概早期拍摄的时候饿到两天就吃一小碗饭,如果拍摄三个月,坚持一个月后就没那么大饥饿感受。”回忆起当年的减肥史,吴秀波犹有余悸:同时拍《黎明之前》和《追捕》,得了场感冒,高烧到39°C多不退,张嘴都没有声音,好了之后一进洗手间照镜子,自己都被自己吓了一跳,就知道不能再减。

  “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挺能个儿的,能控制体重能减肥,还戒了烟。小时候特别讨厌大人说什么‘你只有学会克制自己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’。那时候觉得是在骗我,慢慢长大了才发现这句话是真理。”他的声音有时会放得慢一些,像是要一个字一个字确定所要说的话。“让自己不自在的不是自我想象的枷锁而是欲望,因为自己的欲望在无限制地膨胀,才会觉得自我被束缚了。如果你在一个壳里,你把自己放得很大,这个看上去就太小了,所以就得把自己的身体变得无限小,反而觉得空间无限大。”

  如果图书馆里可以吃东西,你会带啥?

  面包吧?不太会打扰到别人,吃别的食物容易有声音。

  你会怎么形容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餐?

  以前唱歌厅,挣得也少,每回下了班无论天热天冷都在路边摊吃卤煮火烧或者是褡裢火烧,那时候的感觉就是特别知足。

  美食在你的旅程中会占多大比例?

  不管在山里还是海边,路边随手买了什么,反而觉得美味。云南和江浙一带会有卖豆制食品的小店,夫妇两人悉心经营,孩子在周围玩闹着,就总会让人想进去坐坐,寻找旅途中安定的感受。

  这算是你说的“做平常人,吃平常饭”的身体力行吗?

  做人要有一颗平常心,吃饭要吃平常饭,平是不执念,常是经常,能生与死以平常看待,就是一颗平常心。
平常心与平常饭:只有肉吃的时候,像吃菜一样对待

  “大器晚成”这种词,其实有点成败论英雄的意思:成了,自然有资格感怀人生感谢每一段挫折;没成?那根本就不是讨论对象。在成名后回顾吴秀波40岁前的人生,颠沛跌宕如长篇魔幻现实小说:文工团、走穴、开餐厅、酒吧、美容院、倒腾服装、外汇、做经纪人……一直到做演员,才好像找到了那一个萝卜的一个坑。

  中国社会变化最为剧烈的三十年,一个60年代生人所能经历的动荡,吴秀波一一准确同步,但反应好似总比同龄人滞后一点:人家风风火火争上游的时候,他在纵情欢笑约会女孩;人家结婚生子奔事业,他还在摸索自己到底该干嘛;人家平心静气接受平庸人生了,他像光一样划开天幕;终于挨到爆出个万字众人抱拳的江湖地位了,他又开始走心了。

  “督促我两个孩子好好吃饭时候会奇怪一下,觉得他们比我那会儿脑子清楚多了,说什么都听得明白——现在想起来,我小时候十个不走脑子的孩子。”从小学起就吃食堂,初中之后就一直在外闯荡,家常饭吃得少,温暖就是一碗街边的卤煮火烧。“年轻时比较热衷于聚众,吃饭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与满足,交更多的朋友,去更好吃的餐馆,把这种快乐放大再放大,把吃饭变成狂欢和尽兴的事。后来交女朋友,吃饭就变成了具有仪式感和沟通的过程。到现在这个年龄段比起吃饭更愿意请朋友喝茶,工作时候在剧组就是几百号人拿着盒饭,能在好天气下吃。吃饭,就是安定地吃碗家常饭。”

  说话间,来吃午餐的人渐渐多起来,互相间亲昵地交谈,独坐一隅的人也不以为意,静静一杯咖啡,书页翻得哗哗响。“我在澳洲时候也进过这样的书吧。小店中放着好多书,前店作着各种各样的素食,中间是过道,边上有作为可以吃东西看书。后面是个小超市,临窗有两张桌子,坐在那多半是老人,年轻人多坐在里面,还有居家的人在小超市里选购商品,这样的环境让人觉得旅途中也有安居的感觉。”

  吴秀波说,没准他老了以后会再开一家小店。随便卖点儿吃的,就跟陌生人或者背包客聊聊天儿。“一般年轻人都梦想着自己能开一家小店,每天早起开门晚上关门,对着客人迎来送往,喜欢客人夸奖自己的食品,但是我一直没能得以实现。也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心浮气躁,也没有特别准确的服务意识……说不定老了会好点儿?”
“是说厨艺更好点儿吗?”

  “那倒不是。我一直觉得做菜属于艺术范畴,绘画是一种视觉上感受的想象,音乐是一种听觉感受的想象,而食物就是味觉感受的想象,我觉得很多大厨都是艺术家。我自己本身不是一个好厨子,因为好厨子是不品尝的,我动不动就想尝尝(笑)!”

  所以要是有朝一日,你走进小胡同里一家门面就透出“我不起眼”“爱理不理”的小店,店主大叔一副气派俨然地样子推荐你尝尝今天的芹菜炒熏干,不妨一试——因为很可能之前他都尝过好几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