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
首页 > 佛教资讯 >  正文
“藏文化活化石”藏戏添彩拉萨雪顿节(图文)
上传时间:2013-08-12 14:14:45   点击次数:

“藏文化活化石”藏戏添彩拉萨雪顿节.jpg

“藏文化活化石”藏戏添彩拉萨雪顿节(图片来源:新华网)

  护国龙王寺西藏讯 2013年8月10日是拉萨雪顿节的第五天,淅沥的小雨并未影响人们看藏戏的热情。上午10时,演出还没开始,藏戏演出最主要场地--拉萨市罗布林卡公园内早已聚集了数千名前来观看藏戏的群众。

  公园的空地上,人们以亲人朋友为单位,随性地围坐一起,高举盛满酥油茶、甜茶或是青稞酒的小碗,相互致以节日的祝福。兴之所至,男女老少更是起身高唱藏歌,引得游客驻足聆听。

  起源于十四世纪的藏戏,藏语叫“阿吉拉姆”,意思是“仙女姐妹”,是以歌舞形式表现文学内容的综合艺术,取材自民间故事、历史传说、佛教经典等,是广受藏族人民喜爱的古老剧种。

  11时许,鼓声、钹声响起,藏戏表演开始。人们停止自娱自乐,将目光投向舞台。

  额头上绘有太阳、月亮的藏戏面具,生动、鲜活的藏戏人物显现在观众面前,伴着震耳的锣鼓声和众人的欢呼声,演员们舞动着身子和面具,跳起了藏戏经典剧目之一的《朗萨雯蚌》。47岁的藏戏演员央宗演技精湛,她颇具魅力的表演风格赢得阵阵掌声。

  “藏戏是藏族过雪顿节必看的节目。藏戏演出比以前丰富多了,服装道具舞台各方面都越来越精美了。”62岁的藏族老人索朗扎西告诉记者,“藏戏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精神娱乐和享受。”

  “每年雪顿节期间我都会带着全家人过来看藏戏,人太多了,都得早点来占座。”索朗扎西说,过雪顿节不看藏戏就像过藏历年没吃“古突”一样。(古突是藏族人过年时必须吃的食物,由人参果、萝卜等九种食材熬制的面食)

  藏戏演出本无舞台,多以天为盖,以地为庐,观看演出的群众也常常席地而坐。藏族老人边看边摇着转经筒;年轻人讨论着演员们的表演技巧;孩子们望着滑稽的藏戏面具拍手大笑;外地游客高举相机生怕漏掉任何一个重要细节。

  “这些五颜六色的服饰真是太漂亮了!虽然听不懂她在说什么,但她的动作和表情给了我深刻印象,我能感受到她的热情与认真。”24岁的广东游客邓小龙这样赞叹央宗。

  拉萨市娘热民间艺术团米玛团长说:“央宗从1984年被藏戏团招进后,一直勤勤恳恳,无论条件多么艰苦,她都坚持演戏,她是藏戏团发展至今功不可没的一名老演员,对后来新人的成长也起到了模范作用。”

  “只要我还能走得动,就一直演下去,藏戏表演是我的职业和生活。我希望藏戏越来越好,会有更多的人关注。”结束演出的央宗喝着酥油茶,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。

  拉萨罗布林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雪顿节期间每天来罗布林卡的有近8万人次,其中藏族群众占了大部分,大约有6万多,大都是为看藏戏而来。

  据了解,2006年,被誉为西藏文化“活化石”的藏戏经中国国务院批准,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09年,藏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护生园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