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
首页 > 持戒忏悔 >  正文
有关持戒的疑问
上传时间:2020-12-15 09:54:07   点击次数:
问:对在家居士来说,修学戒律应如何入手?
答:作为居士来说,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;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;如果我们除了行五戒、八戒之外,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,可以再受菩萨戒。关于五戒、八戒的内容,圣严法师在《戒律学纲要》的三皈五戒这部分讲得比较清楚,你们可以以此作为参考。另外,《优婆塞戒经》也是在家居士修学大乘菩萨戒的范本,系统介绍了从发菩提心到行菩萨道的整个修学过程,太虚大师曾大力地弘扬过。我觉得《优婆塞戒经》和《瑜伽菩萨戒》对于在家居士修学戒律都有很大的帮助。而《梵网菩萨戒》是顿戒,相对来说要求会高一点,行持起来也比较困难。
 
问:不杀生是不是也包括对蚊子、苍蝇、蟑螂这些害虫呢?
 
答:我们总是说,蚊子、蟑螂是四害嘛!或者说,如果我不杀它,它就要咬我!所以觉得蚊子、蟑螂是该杀的。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,不杀生的戒律是针对一切众生的,当然也包括一切动物,包括蚊子、蟑螂。为什么要这样做?因为不杀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之心。通常,我们的原则是“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”,既然蚊子要咬我,那我为什么不能杀它呢?觉得自己很有些道理。但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认识:我们的思想境界比它高、度量比它大,不跟它一般见识,再说,它不过是咬了我们一下,罪不至死。所以,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境界上。
 
问:佛教有三种斋期:观音斋、十日斋、六日斋,有什么区别?
 
答:斋期仅仅是时间长短的问题,有人觉得自己有条件多吃几天素,那就可以持十天斋;也有人觉得条件还不够,就可以持六天斋。通常,我们总是将吃斋等同于吃素,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,吃素不等于吃斋。斋是清净的意思,在佛经里,“过午不食为斋”。佛教里有八关斋戒,不仅要求受持者过午不食,更要以一种清净的身心去修行,那才是斋的真实内涵。也就是说,我们在这六天或十天中要过着严格的生活,虽然是在家居士,但所持的戒律已接近于出家的生活。能够这样如法地过六天清净生活,才叫持六斋。如果光是吃素,其他还是和往常一样,那就不叫持斋,而叫吃素。
 
问:过午不食的“午”,是十一点到十二点还是十二点到一点呢?
 
答:按时间计算应该是十二点。古代没有时钟,一般来讲就是在阳光下立一根柱子,当太阳的影子到达正中,就是正午的时间。那么,持午的人应从第一天的正午到次日早上什么时候才可以吃饭呢?早上不是按时间来计算的,佛经里讲,是明相现时,它又是以什么为依据呢?当我们在室外可以看到自己手上的指纹时,就可以吃饭了。
 
问:依《瑜伽菩萨戒》说菩萨可以用慈悲心去杀危及到人性命的恐怖分子,可是被杀的人以后可能也会变成好人,如果不能知道他将来的变化,又怎样判断自己杀他就是不正确的行为呢?
 
答:问题的关键是,如果此时不杀他的话,他当下就会危害到很多的人的生命安全,至于以后会不会变成好人则是另外一回事。作为菩萨,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要挺身而出,宁可自己承担杀生的业报也要制止他造下罪业,使他未来的生命免遭无穷无尽的地狱苦痛。
 
问:受菩萨戒之后,还能不能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?
 
答:佛教徒受戒之后,戒律的规范可能会和生活发生冲突,尤其是受了菩萨戒。这位居士所提的问题应该说还是很普遍的,菩萨戒中,不仅自己不可以喝酒,也不能让别人喝酒。因为酒戒是戒律中非常重要的一条,学佛修行的目的是要开发智慧,而酒精会障碍我们的理智,会影响到智慧的开发。戒律既是这么规定的,那作为受了戒的人,当然是不能再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。戒律的性质和法律一样,没有通融的余地,不能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作为借口。尽管戒律有时也会有开遮,譬如喝酒虽是禁止的,但作为药用还是可以通融,这就属于开的部分,但若是为了生计,为了生意,这样的理由就不能成立了。
 
问:为什么要受“八关斋戒”?
 
答:“八关斋戒”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。五戒的规范和世俗的道德也很接近,因此,受持五戒能使我们获得人天福报。而八关斋戒更接近于出家人的戒律,是为在家居士种下了出世解脱的因。所以海外的一些道场,很多居士会在六斋日到寺院受八关斋戒的。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非常大,佛经记载,一日一夜受关斋戒的功德相当于一生受五戒的功德。将来机缘成熟的话,我们就多给大家举行一些“八关斋”的受戒仪式。
 
问:上山时不小心踩死了蚂蚁,是不是犯罪?
 
答:造罪有故意的,也有无心的,同样的过错,故意造作的罪业较重,所以,罪业的轻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的动机。受戒之后,所犯的罪业涉及到两个层面,一是过错本身形成的业罪,一是因犯戒而导致的戒罪。在无意间踩死蚂蚁属于不定业,业报是比较轻微的,像偶然被别人踩了一脚可能就是这样的业报。如果再通过忏悔,类似的不定业会变得很轻。当然,我们还是小心为善,勿因恶小而为之。当我们无意中干了对不起人家的事或者伤害了蚂蚁之类,我们要赶紧忏悔,为它们念佛,祈愿它们早日脱离畜生道。
 
问:我们在搞环境卫生时,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到一些虫类,该如何处理?
 
答:我们总是需要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。在原始僧团,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,佛陀教诫比丘们的处理方式是:首先,把环境卫生搞好,尽量避免虫类进来;对已经进来的,也可以将它赶走,尽量不要伤害它。如果是在搞清洁卫生时,无意伤害了虫类,虽不算犯戒,业罪还是有的,但因是无意间造成的伤害,业罪也很轻,且是不定业。但只要是有意地伤害,就有戒罪和业罪两重了。
 
问:人工流产是否属于杀生?
 
答:人工流产当然属于杀生。生命既然已经制造出来,就不能随便地剥夺他出生的权利,流产也是一种杀生的行为。
 
问:不受戒能否得到戒体?在家人可不可以受具足戒?比丘戒有250条,比丘尼戒有348条,这是否体现性别的不平等?
 
答:对于一般人而言,不受戒是不能得戒体的,要通过相关的羯磨、作法,戒体才能得到。也有不必要通过羯磨作法得到的戒,如成就禅定时所具足的“定共戒”,和成就无漏圣道时所具足的“道共戒”。从凡夫意义上讲,还是要通过受戒的形式才能得到戒体。
 
在家人不可受具足戒。出家包括身出家和心出家,身出家虽然只是一种形式,但在家人要真正做到心出家是不容易的。能发起出离心固然很好,但要成为比丘还需以身出家这种特定的形式来完成。
 
佛陀制戒当初,并没有一开始就给男众制定250条、女众348条。佛陀所制的每条戒都是有针对性的,是有人犯罪后才根据具体的问题制定出来的,女众的问题比较多,因此,针对女众制定的戒律也相应地多一些,并不是佛陀对待男女的不平等。
 
问:当看到有人要杀人时,作为学佛的人该不该去制止?
 
答:从声闻乘戒律来看,当你看到别人杀人时,不想救并不算犯戒,自己杀人才算犯戒。声闻戒是以自己止恶为主,止恶是消极的行善,放生、救人则是积极的行善。菩萨戒不仅强调消极行善,更重视积极行善。菩萨戒有“三聚净戒”,即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。作为菩萨,当看到歹徒要行凶之时,不能袖手旁观,而要发慈悲心,观想宁愿自己杀死凶手而造下罪业,不忍心看到凶手因为杀人而遭受无穷无尽的果报。以这样的发心,菩萨虽杀人而不犯戒,且功德无量,这和侠客那种嫉恶如仇的杀人是完全不同的。
 
问:为了不麻烦别人,有时讲了假话,这算“妄语”吗?
 
答:佛教中所讲的妄语也是有级别的,有大妄语、小妄语及方便妄语之分。去别人家里,怕麻烦别人,自己没有吃饭,却说吃过了,这叫方便妄语。其目的不是为了伤害和欺骗别人,也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,这样的妄语一般来说是没什么妨碍的。戒律里有个案例,说有位老比丘住在山里,某日,一只被猎人追赶的野猪从老比丘面前跑过,当猎人追来询问时,老比丘却指了另外的方向。老比丘的做法完全是出于对野猪的慈悲,虽是说了妄语,却没有罪过。若以菩萨戒来衡量,这样的妄语还有功德。在菩萨戒里,菩萨为了利益众生,可以杀人,可以偷盗,甚至可以邪淫,但我们必须明确它的前提,必须没有丝毫的利己之心掺杂在其中。
 
问:在家居士因定力、智慧不够,容易破戒,应该怎么办?破了戒,对戒体会产生什么影响?
 
答:在家居士守持五戒,表面看起来比较简单,其实要真正做好很不容易,尤其是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。因此,为慎重起见,在家居士在受戒时可以分受,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受一分、二分、三分、四分乃至五分,若不分青红皂白地全受了,可能就容易犯戒。
 
犯戒和破戒是不一样的,犯戒主要是指犯轻戒;而破戒则是犯重戒,比如杀人就是犯重罪,就要失去戒体。就象茶杯落地后摔成碎片,再要将它修补起来就很困难,若只是沾染了污点,清洗之后还可以继续使用。所以,犯了轻戒可以通过忏悔来弥补过失,一旦犯了重戒,戒体就失去了。忏悔是弥补犯戒的方法,忏悔则清净,忏悔则安乐。
 
问:请法师说明戒律对僧团具有哪些作用?
 
答:在僧团内,任何问题都是通过法律来解决的。佛陀制戒,就是让那些没有惭愧心、喜欢惹事生非的人能够受到法律相应的惩罚,而使另外那些重视修行、有道心的人更安心地修行。
 
问:“在家居士不可以读戒”,这种说法有什么根据吗?
 
答:严格来讲,在家人不能参加僧团的大众会议,就像党员会议,非党员不可参加;同样的道理,非比丘也不可看僧团的会议。在戒律里,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家居士不可以看戒律,之所以不主张、提倡在家居士看戒律,主要有两方面原因:一是出家戒律是让出家人守持的,与在家人没有关系,在家居士了解并守持在家戒即可;二是为避免是非,在家众若看了出家人的戒律,而对僧团内的情况又不了解,只一味拿着这个标准去衡量出家人,难免产生议论、诽谤,以致造下口业,倒不如不了解更好些。所以一般主张不看,而出于研究的需要,看了之后也不属于很大的过错。
 
问:受戒时候,如何得到戒体?
 
答:受戒必须通过如法的羯磨、如法的仪式来完成。现在受戒,通常只是授戒和尚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待清楚。作为受戒人,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受戒,也是非常重要的。在受戒过程中,要听清楚授戒和尚的讲话,尤其是羯磨时一些关键的话,其中说三皈依文:“即尽形寿皈依佛,尽形寿皈依法,尽形寿皈依僧。”是最为重要的,戒体就是在这时得到。因此,必须以最为恳切殷勤的心,希望得到戒体,在授戒和尚宣布三皈归内容时,听得了了分明,答得明明白白,才可得到戒体。
 
问:请介绍一下律宗的修行和开悟是怎样的?
 
答:中国八大宗派都有很多修行法门,而且都是相互联系的,以律宗而言,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学佛、成佛的修行系统,戒律只是修行的基础。我们不论学那个宗派,不论是在家或出家修行,都要以戒为基础,正所谓“万丈高楼平地起”。在声闻乘里有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之见,戒是最为关键的基础,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,由慧得成就解脱,乃至成就解脱智慧。禅宗也是以戒为基础,然后通过禅定的修习使身心得到安住。中观、唯识、天台、贤首的学习,则是树立对佛法的正知正见。
 
佛法的修习,应以“八正道”为系统,其中,正命、正业和正语三个部分即属于戒的内容,但并不能涵盖整个修行过程。戒律在中国形成了独立的宗派,也是汉传佛教的一个特色。但我们要清楚,如果仅仅持戒,而不修定,不修观,没有正见,也许只得到“人天果报”,使你来生继续做人或升天,还是无法成就最终的解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