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戒与学佛
上传时间:2021-11-12 10:59:18 点击次数: 次
释迦牟尼佛在圆寂时,要求弟子们“以戒为师”,即佛教徒依靠戒律生活紧密团结在一起,互相爱护,互相帮助,互相学习,组成身和同住、口和无诤、意和同悦、见和同解、戒和同修、利和同均的理想六和僧团。戒律是伦理道德的基础,也是保障我们身心不受外在侵害、抵御困难的精神力量,更是我们提升人格素养、净化自心的动力。
持戒是一种心灵的自我管理,其表现为止恶防非与进德修善两方面。止恶防非是自我身心的保护,防止一时的过失给自已带来永久的痛苦。进德修善是戒律的积极作用,要求我们以利益众生为宗旨,实践佛教博大精深的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精神,广泛开展庄严国土、利乐有情的菩萨事业。
有的初学者不明白戒律的崇高利他精神,落入教条主义的窠臼,说这也不行,那也不行,个性孤僻,行为怪异,甚至发展为偏执的禁欲主义,远离人民大众,以戒律衡量他人,说四众过失等,与佛陀的慈悲教诲相违。
作为佛陀的弟子,应当谦虚谨慎地广泛地学习佛法,实践佛法。在实践佛法的历程中,如何融摄工作与学佛等世出世间法的关系,尤为重要。总之,在修学的过程中,充满希望,充满法喜,充满智慧,说明学佛就有进步。
持戒是一种心灵的自我管理,其表现为止恶防非与进德修善两方面。止恶防非是自我身心的保护,防止一时的过失给自已带来永久的痛苦。进德修善是戒律的积极作用,要求我们以利益众生为宗旨,实践佛教博大精深的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精神,广泛开展庄严国土、利乐有情的菩萨事业。
有的初学者不明白戒律的崇高利他精神,落入教条主义的窠臼,说这也不行,那也不行,个性孤僻,行为怪异,甚至发展为偏执的禁欲主义,远离人民大众,以戒律衡量他人,说四众过失等,与佛陀的慈悲教诲相违。
作为佛陀的弟子,应当谦虚谨慎地广泛地学习佛法,实践佛法。在实践佛法的历程中,如何融摄工作与学佛等世出世间法的关系,尤为重要。总之,在修学的过程中,充满希望,充满法喜,充满智慧,说明学佛就有进步。
- 【上一篇】:摄心持戒为众生护持佛法誓弘深
- 【下一篇】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