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持戒中照见觉性
上传时间:2021-11-25 16:03:30 点击次数: 次
文/见术法师
持戒之意义
《佛遗教经》云:“汝等比丘,于我灭后,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,如暗遇明,贫人得宝,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,若我住世,无异此也。……戒是正顺解脱之本,故名波罗提木叉,因依此戒,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。”《楞严经》亦云:“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。”藉由戒律的持守,收摄身心;身心收摄,即是禅定。又因禅定,本具智慧自然显发。阿难尊者于佛入灭前问佛:“佛灭度后,以谁为师?”佛言:“以戒为师!”戒,是佛陀留给后世行者的行为规范,令一切众生因持佛戒,学佛所行,同佛受用,终而成就佛道。
戒为佛道之纲纪
戒是修行学佛的根本,从最根本的五戒、八关斋戒,到沙弥十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乃至菩萨戒,由初初发心持戒,进一步时时具足三千威仪、八万细行,最后回归到本自具足的清净自性——一心戒体。所以个人修行,从粗到细,从事到理,都是以戒来贯串。而僧团中,人人持戒清净,不犯规矩,凡事依教奉行,则大众和合无诤,僧团自然兴盛。所以僧团亦是以规矩、戒律为维系之纲纪。
《楞严经》二十五圆通中,优波离尊者身识圆通,即是因为持戒,于一切性罪、遮罪都无违犯,以三千威仪、八万细行于日常生活中返照,甚至连最微细的念头,都能清明觉照,时时安住在空性、觉性当中。最后灭除一切烦恼妄想,身心清净,成阿罗汉。
优波离尊者因为执身戒,身得自在,次第执心戒,心得通达。得如来亲印圆通,大众推为上首,作为众中纲纪,维护僧团伦理。故戒律为佛道之纲纪,个人修行及僧团发展之根本。
像佛威仪 具佛戒律 得佛受用
今生很有福报,能于大善知识座下出家,于正法道场修行,能听闻如来心法,明了心性的道理。但随着经教的研读与反思,深感心粗法细,粗心不能入细法。没有用心去体会、去实践的佛法,只是流于空口谈说,于己、于众生之利益有限,于心性上的契悟亦是遥遥无期。如同《沩山警策》云:“毗尼法席,未曾叨陪,了义上乘,岂能甄别。”古德亦云:“持戒第一,参禅为先。”即使是禅宗,讲的是心性,但若没有以持戒为基础,与清净的自性亦难相应。所以修行,还是要从持戒做起。
持戒虽是持身不犯,次第执心,但是在注意自己的身行、口行、心行时,这念清楚明白的觉性必须时时现前,时时“人在哪里,心在哪里”。若失去觉性,不但身无威仪,也容易犯过失。所以持戒,必须常摄念在心,摄心既久,妄念亦消,细行亦能观照,善念易生,心自然平静祥和。又因心念、言行有所依循,所以能知该不该做,进退合宜。刚开始时,心常在散乱、恶念中,但因为持戒的关系,一发现妄念、恶念,马上就会觉察,反省检讨,继续在心上用功。若是恶念难除,则是努力忏悔、转念,使身心安住。久之,心的觉察能力提高了,收摄能力增强了,心自然能安定。心安定了,修任何法门都容易相应,最后达到“静则一念不生,动则万善圆彰”的境界。
学佛不是只学教理,而是佛之身口意都要学习,所以落实戒法及威仪正是佛陀教法的具体展现,做一分就受益一分。以恭敬为例,大众都知道要恭敬,但是要如何实践还是模模糊糊,而威仪门中告诉我们:“行逢大比丘,要下道正住让之。”这项威仪能够做到,恭敬心自然就会升起,慢心也就随之降服。是故每一条戒律、威仪都有其功德,做一分,就受用一分。
持戒,看似持身行,但唯有透过身心的观照,觉性的提升,于心性上才易用得上功。事与理是密不可分的,事上做到了,理就会现前;理上真正了解,事上就会展现。所以修行人莫轻忽任何小小戒,戒在觉性在;戒不存在,觉性就不存在。经由持戒,提升觉性,身得自在、心得通达,最后身心通利,如同优波离尊者证得圆通。修行这条觉性之路,还是要自己踏实地走,一步一脚印,走多少,就受用多少,功不唐捐。
- 【上一篇】:持戒修行 念佛是因 往生极乐是果
- 【下一篇】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