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门不能吃荤。
这是佛陀在小乘律、《三藏法数》、《梵网经》等大小乘经典里反复强调的。
然而,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荤,把它与吃肉混为一谈。有段时间我也如此。
佛门的荤,是指五种蔬菜“葱、蒜、韮、薤、兴渠。”从荤的造字结构来看,原意就是指草类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荤,从丱,军声。本义指葱蒜类辛臭的蔬菜。”原始佛教和中国古代所说的斋戒,食用部分禁止的就是这类刺激性的蔬菜。此外还有沐浴更衣,不饮酒,不与妻妾同寝和去欲思静,使精神归一的心斋。小乘佛教的斋戒除了上述内容,还有过午不吃饭。到了大乘佛教,斋戒中增加了不吃肉的内容。严格来讲,不吃肉叫茹素,不叫不吃荤。大约是明朝以后,民间常说的“荤腥”(腥指肉类,荤腥合起来就是指葱蒜等佐料俱全的肉菜)渐渐简化成了“荤”,“荤”就包含了肉,后人就“昏”了。
葱、蒜、韭在中原很常见。《诗经·豳风》有:“四之日献羔祭韭”。《山家清供》载,六朝的周颙终年蔬食,“春初早韭,秋末晚菘”被他视作美味。菘是大白菜,因为它凌寒不败,有松树的气节,所以被称为草中的松。
“正月食葱,二月食韭”。每到春天,这些刚吐绿芽的蔬菜遍野可见。春天去踏青,还能在田野间采到野葱、野蒜和野韭,成为佐餐佳品。古代有春天吃“春盘”尝新的风俗,“春盘”的主要内容就是大蒜、小蒜、韭菜、芸苔、胡荽。苏东坡《送范德孺》:“渐觉东风料峭寒,青蒿黄韭试春盘。遥想庆州千嶂里,暮云衰草雪漫漫。”杜甫诗:“夜雨剪春韭,新炊间黄粱”,描绘出了与友同尝春盘的美妙时光。
薤(音xiè),又名藠头或剃头,过去北方有。汉代著名挽歌《薤露》:“薤上露,何易晞,露晞明朝还落复,人死一去何时归?”晞的意思是晒干。用薤叶上易晞的露水比喻人生无常。后来北方已不种植,因此,生在中原农村的我自小没有概念。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云南、四川还有。这几省都把这东西的鳞茎叫做“藠头”。“藠”音“叫”。称“薤”为“害害”(发音如此,具体不知是哪两个字)。汪曾祺先生在《葵薤》一文中说,“湖南等省人吃的藠头大都是腌制的,或入醋,味道酸甜;或加辣椒,则酸甜而极辣,皆极能开胃。” 兴渠印度等地才有,形似油菜,因此有人把它误作油菜,引入不可吃的戒律中,其实是不正确的。
因为气候、物产不同,中国的“五荤”添加了新的内容。《本草纲目·菜部》说:“五荤即五辛,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。炼形家以小蒜、大蒜、韭、芸薹、胡荽为五荤;道家以韭、薤、蒜、芸薹、胡荽为五荤;佛家以大蒜、小蒜、兴渠、慈葱、茖葱为五荤,兴渠即阿魏也。”《本草纲目》认为阿魏是兴渠的另一名字,药店中的阿魏是切开兴渠的根茎后,流出的粘调液体晒干所得的一种块状物体,是一种中药。过去认为我国不产,故多从伊朗、阿富汗等地进口,很珍贵,在医药界流传着“黄金无假,阿魏无真”的俗谚。解放后发现新疆也有,但目前已经很少了。
很多学佛人把吃荤看得很严重,很可怖,好像吃一口就成了铁定的地狱种子。其实是不了解荤不能吃的道理。
佛陀在《楞严经》和其他经典里说,吃荤可以造成几种不便,一是“熟食发淫,生啖增恚;”二是吃荤后身体散发出的难闻的气味,令人讨厌,导致僧团不清净;再者,此人纵能说经,但天人嫌其臭秽,咸皆远离;是食辛人,修三摩地,菩萨天仙,十方善神,不来守护,大力魔王,得其方便,变化成佛身,来为说法,诽谤禁戒,赞叹淫、怒、痴,修行者没有智慧,为“假佛”所惑,命终自为魔王眷属,受魔福尽,堕无间狱。
佛陀完全是从它们对修行者身心和人际关系的不良影响来考察的。很科学,很平实。
初学佛时,对“熟食发淫,生啖增恚”颇有不解,后来,随着修行的深入,身体灵敏了,感觉确实如此。
今年春节吃饺子。饺子里自然少不了荤,家人都吃,你不可能让单做吧。饺子很好吃,吃完却感到身体变化了,犯困,多欲,不清明。只好永夜长坐,待五荤的能量散尽,方才入眠。
中医把这五种荤(又叫辛菜,因为它们都辛辣。包括胡荽,又叫香菜、芫荽),通归为具有滋肝补肾壮阳作用的食疗药。大量滋补肝气,肝气过盛,自然易怒。所以佛陀认为这些蔬菜“生啖增恚”。壮阳作用中,韭菜名列第一,被称作“起阳草”,现代医学研究后,认为它的成分中富含各类营养物质和杀菌物质,但也确实含有滋肾、刺激内分泌的成分,因此把它称作植物中的“伟哥”;大蒜富含蒜氨酸,能杀死伤寒杆菌、痢疾杆菌、流感病毒等;蒜硫胺素具有消除疲劳、增强体力的奇效;肌酸酐对精液的生成也有作用,可使精子数量大增,所谓吃大蒜精力旺盛即指此而言。其他大概类同。因此,医家常用它们治疗男科疾病和其他疾病。
既然是药物,有时佛陀也听许弟子们吃这些蔬菜,用于疗疾。《四分律》说:“或有如是病,以饼里裹蒜食,若余药所不治,唯须服蒜差,听服。若涂疮不犯,有病因缘。”
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曾患类风湿,佛陀就允许他吃蒜来治疗。吃了蒜后,为了不影响大家修行,佛陀让他独处七天,沐浴熏衣后方归队。《僧祗律》规定:“(蒜)服己,七日不得卧僧床褥,上僧厕,入僧浴室、温室、讲室、食屋、受僧次请,乃至说法布萨,一切不得住;衣熏已得入众。”
至于居士能不能吃荤?我想,对于有病的或肝肾虚弱的现代人,为了疗病的缘故,适当吃些,或许不违背佛陀的宗旨吧。
看来,佛陀和高僧都是很圆通的。这是智慧。不像初学的人,一听就瞪眼。
二、佛陀的心
父亲是中医师,在世时,见学西医的我不信中医那一套,曾笑着说:“不信药性吃巴豆。”巴豆一吃就泄,很灵。
他还常劝我戒酒。中医中,酒也被作为药来看待。
酒是僧家主要戒律,但因工作关系,我常饮。河南是酒的发源地,酒文化很丰沛,招待单位的客人,少了它,有时还真不行。父亲常说:“酒少饮可以通经活络,但多饮伤身,还容易办糊涂事。要学会把握自己,有时可以学滑点。”父亲去了,回想起他的话,感觉他对子女的心,真的好似佛陀。
年轻时,喝酒很厉害,半斤不倒,一斤方醉。后来,年纪大了,喝完酒,常常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家的,总是犯口过,伤害了不少朋友包括家人,第二天却想不起来自己说了什么。
这就像佛陀的一个弟子,他是一位阿罗汉,可以轻松折服孽龙,但去一家应供时,不自觉地饮了酒,当时还能讲经说法,出门后,风一吹,酒劲就上来了,瘫在地上不能动。佛陀路过时见到了他,告诉弟子们,这个能伏龙的罗汉,现在估计连只鸡也伏不了了。于是就制订了酒戒,但不严格。后来一位五戒居士酒后犯糊涂,杀人、强奸、偷窃都做了,佛陀制订了严格的戒律,不允许佛子们饮酒了。
但也有开戒的时候,譬如,治病需用药酒时。还有,为了利益众生时。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里,国王打猎归来,又累又饿,见厨师做的饭不合胃口,要杀厨师。正在持八关斋戒的王后听说了,马上停止斋戒,涂脂抹粉,陪国王饮酒宴乐,逗国王高兴,救了厨师。
八关斋戒很严格,不能涂脂抹粉,不能听歌舞,不能喝酒,不能行男女关系。可以说,王后全部犯了。但佛陀对犯戒的弟子不仅没有责备,反倒大为赞许,因为这是为众生忘我的菩萨精神。
高僧们也有饮酒的。济公是大家都知道的人物。鸠摩罗什法师也曾饮酒,但他自己却一坛不醉,周围没有饮酒的人反倒醉了。还有南怀瑾先生送一位嗜酒的老太太出家时,特别请求寺庙住持能允许老太太不断酒,被允许了。因为,如果有酒瘾的老人猛然改变生活习惯,可能会导致生命危险,她的身体已经习惯了酒精。
谈到佛门吃喝,有则趣闻。一位朋友曾反击劝他茹素、不动荤的佛子说:“牛羊都吃草,是不是都成佛了?”
虽是悖论,却也颇有趣。
修佛法主要是修心的。不吃荤,不食肉,不饮酒,是为修行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修持环境和清明的身心,这是佛陀制定戒律的本义。牛羊都吃草为什么成不了佛?牛羊不懂修心,当然吃再多的素也没用,只是不造杀业罢了。为了保护行者的身心清静,使修行者不为其所累,顺利去除执著心、傲慢心、愤怒心、淫欲心、污染心,达到心境调柔,宽容喜乐,进而转化色身,抵达快乐自在的境地,包括吃什么,喝什么,穿什么,住什么,佛陀都有规定。这是通则,也是佛陀的婆心。但修行者的健康状况是千差万别的,所处的环境也是千差万别的,只要对他的健康有利,对众生有利,有时会有通过智慧辨析后的一些偶然的现象出现。如果仅仅以是否荤素、喝酒来评价一个人,甚至敌视,就有了大傲慢心了,慈悲心也早就没有了,恐怕离阿修罗道不远了。不问青红皂白,公开乱批一通,是要犯大口业的,如果你公开批评了一个成就者,造成了跟随他的修学者丧失信心,那么,更倒霉了。 所以佛陀有首偈子,是戒律的总则:
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
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
虽然这样说,但我已经很少食用五辛,酒也基本戒了。因为自己的身体和习气的改变需要戒律的约束,需要“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”。写这篇随笔的目的,只是为提醒一下自己,善用智慧来处理现代生活中遇到的问题,并不是说要鼓励人们去吃荤。佛陀的教导还是要听的,那是他老人家修持心得的总结,很宝贵。
- 【上一篇】:做饭也是修行禅法中的必修课
- 【下一篇】:最后一页